close

教育行政興革理論之啟示             胡久樹

「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這是禮記.學記篇的一句驚世名言,它一語道盡教育之重要。眾所周知:教育興革不僅是教育工作者分內之職,亦是一項需要群策群力的艱鉅工程,除需有明確的教育哲學指導外,還需要配合行政支援,統整家長、教師和社會資源,才能真正達到教育興革的目標。西哲康德也曾說道:「教育興革,只顧實踐而沒有理想是盲的;但只有理想而無法實踐,則是空的。」因此,以下將探討各學者教育興革理論觀點,並提出幾點淺見做為實際興革之建議。

壹、教育行政組織興革之內涵
關於「何謂教育行政組織興革?」的說法見仁見智,以下嘗試提出本教育行政組織興革之定義。中文「興革」一詞來自英文「change」,change有變化、變更、變遷、改變等含意,與change相關之概念有革新(innovation) 、再造(reinvention) 、發展( development) 、演化(evolution)等,綜合中西學者的看法,並比較與change有關的概念,筆者認為在探討組織的「change」時,仍應回歸此字之原意,即其變化變更、變遷、改變等含意。
基於以上理由,筆者試將「教育行政組織興革」定義為:「教育行政組織興革乃是為了提高教育品質,達到教育目標,並謀求教育組織之永續生存與發展,試圖改變原有之制度或狀態以達到革新需求所做之一切行政作為;其行政作為包括一切預期與非預期下的興革」。

貳、教育行政組織興革之類型
關於組織興革之類型,茲列舉數項如下:
(一)有根據組織興革的「意圖性」而分類(張德銳,1998;閻自安,1999):
1.計畫性興革(planned change):指深謀遠慮、精心計畫以達預定目標的興革。
2.自發性興革(spontaneous change):指並未經深思熟慮,而是在自然環境下短時間的改變,如教育行政組織成員面對環境壓力所做的被動因應,其主事者缺乏主動的企圖心事先進行周密的規劃。
3.演化式興革(evolutionary change):指組織經一連串的改變後,所形成的累積性結果,其假設組織透過時間人員、情況與事件等因素而演化。
(二)有依據「興革的範圍」和「橫跨的時間」此二變項而將組織興革分為四類(Sader,1996;引自閻自安,1999):
1.漸進式興革(incremental change):範圍較小且時間較長的興革;其為和緩的興革,通常沒有時間限制。
2.激進式興革(radical change):範圍較大且時間較長的興革;其為劇烈、全盤的興革,對組織影響很大。
3.修補式興革(tinkering change):範圍較小且臨時性的興革;組織期待這樣的補救可提升工作成員的表現。
4.快速修整式興革(quick fix chang):範圍較大且短期的興革;無法改變組織成員長期根深柢固的行為,只能做表面的改變。
(三)有依據組織興革的「持續性與否」和「時間的選擇與安排」此二變項而分類:(引自Poole,2001)。
1.持續性與否,包括漸進的(incremental)興革以及間斷的(discuntinuous)興革。
2.時間的選擇與安排,包括反應的(reactive)興革以及預先的(anticipatory)興革。
以上各種興革類型適用於各個不同的組織興革情況,有些興革類型的掌控權操之在人的程度很高(如計畫性興革、漸進式興革、連續的改善等),有些則偏向隨機應變的型態(如自發性興革、快速修整式興革、危機再造等)。教育行政組織人員若能瞭解組織興革的類型,必定有所裨益興革策略,考量興革之時空脈絡與背景,儘可能選擇較佳的興革類型與面對挑戰的因應之道。

參、教育行政組織興革之時機與興革模式
當組織環境有了基礎性的改變時;競爭激烈造成組織動盪不安時;當組織運作平庸甚或衰敗時;以及當組織在發展上面臨瓶頸時,教育行政組織就會產生興革的現象或需求(秦夢群,1997)。教育行政組織面臨興革之時機,尤其應該當機立斷採取主動作為,引導組織的變革以謀求改善;尤其現今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在組織中將興革的動力順勢導入,將有助於加乘興革之功效。

以下將三種常見之教育行政興革模式統整為圖表分析之,觀察三種興革模式在教育行政組織上之應用可發現,各有其優缺點與特性,應用時宜參照組織特性與組織文化,與外在客觀環境之限制,權變運用。

 

R-D-D-A模式

撥款補助模式

OD模式

採用之興革策略

實證理性策略

權力強制與規範再教育策略之混和

規範再教育、權衡制宜策略

特性

研究、發展、傳播、採用四步驟,將外界實證研究之新理念、新方法推廣到學校,以使其興革

以撥款補助為利誘,使願意配合興革之學校得以行動;並對不願興革之學校實施經濟制裁

假定學校有自我更新的能力,所以藉由組織成長的各種技巧,幫助學校自我興革

優點

1.補足學校無力研究之缺失,拉近理論與實務的距離。

2.集中專家之力研究,焦點確定而客觀。

1.不使用完全強制方式,以補助為利誘,較符合民主原則。

2.產生壓力,無形中推動學校朝所希望之興革方向前進。

1.意識到學校由各次級系統我組成,興革必須以全盤著眼。

2.幫助學校自我產生能力,並視其需要自我興革。

缺點

1.學校只被視為是被動的接受者。

2.新理念新方法未必符合學校需求。

1.投機主義盛行,其目的只在弄到經費,而不在興革。

2.缺乏周詳之評鑑制度,補助效果較難測量。

1.必須花費大量時間金錢,有時不符成本效益。

2.訓練技巧多,但未必符合學校需求。有些組織訓練可提升個人層次,但未必有助於組織。

範例

教師研習會修訂小學教科書過程

教育部補助私立大學經費制度

各種教育人員進修計畫

資料來源:修改自教育行政--理論部分(頁602),秦夢群,1997,台北:五南。

肆、興革之過程與可能阻力

組織興革產生時,可能遭遇反對的力量,關於組織興革中常遭遇的阻力,以下針對個人及組織對興革的抗拒敘述之(林新發、張明輝、張德銳、謝文全,1998;鄭淑惠,2000;)。

1.個人對興革之抗拒:

抗拒興革的個人因素基本上是基於個人需求、性格與知覺上的特質。例如興革可能造成個人利益的損失(帶來不方便、經濟上的損失、增加工作量等);興革對個人心理可能產生負面影響(帶來不安全感、造成習慣的改變、個人對興革的誤解等);個人能力不足(興革所欲達成的目的或手段並非組織成員之能力所及)。

2.組織對興革之抗拒:

組織結構的慣性(組織內既有機制的穩定性),以及興革與現有文化傳統的不一致都可能是組織抗拒興革的原因,此外由於興革可能帶來資源、權力的重組,其對既有資源的分配與權力間的關係就產生了威脅。

伍、教育行政組織興革理論之啟示

教育行政組織肩負教育使命,興革目的之性質自與企業界有所不同,不過在興革的方法上卻可多方參考企業組織興革理論,如興革之類型、策略與模式等,並妥善轉化為適用於教育情境中的落實之道,以下參酌上述理論,筆者提出幾點淺見以為參考建議:
一、對興革者的建議
1.瞭解興革的背景並認清現況,選擇最合乎當下時空之興革類型、策略或模式,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2.早一步評估所採行的興革方式所隱含的限制或缺點,洞燭機先,因應可能發生的困難或化解興革中潛在的危機。
3.致力化解組織興革的抗拒因素。對組織成員進行教育與溝通、提供支持與協助、以尊重的態度採納其意見,並對興革可能帶來的個人損失提供合理的補償。
4.規劃共同願景,激發組織潛能,改變成員心智模式,運用系統性思考,化阻力為助力,配合有效之行政激勵,共創興革新局。
5.採行有效的評鑑措施評估興革損益,形成性評鑑與總結性評鑑並重,時時修正與回顧興革措施,並作為下一次組織興革之參考。
6.興革過程中面對反彈或阻力必須以耐心和誠意來溝通化解,盡可能以民主的原則,公正的態度來面對意見紛歧的狀況。
7.欲實施大規模的興革方案,可先從小處著手,待完成後再進行主要的興革步驟,逐步建立組織成員的信心,使興革進程較為順利、可行。
二、對興革對象的建議
1.進化而成學習型組織之一員,參與專業發展活動,例如各項能提升專業知能的研習。激發自我的互動與反應能力,正視達成組織興革的目標。
2.突破不合時宜的觀念與態度,突破自我思考囿限限制,投身興革的實施與落實,才是邁向成功興革的先決條件。
3.暢通雙向溝通管道,時時給予主管興革作為的反饋,以做為主管評估興革策略的參考,有助平衡雙方立場與保障自己的權益,降低不信任感與敵對意識。
4.捐棄成見與一已之私,考量整體組織的發展與興革的意義所在,以組織之目標為自己目標,以組織之榮辱為個人之榮辱。 
結語  根據BergGeijsel KelchtermansSleegers(2001)等人對於促進學校革新計畫的研究結果顯示,教師們的不確定感(feeling of uncertainty)對學校組織施行的改革有負面的影響,因此,如何透過確切的溝通、說明與解釋,進而解消組織成員對興革的不安,是興革者不能忽視的。而興革對象也應客觀思考組織發展的必要性與體察組織興革的急切性,漸進式將自己的動能付出,共同戮力將組織興革導引向美好光明的坦途。如此方為學生之幸,教育之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8932885 的頭像
    n8932885

    SMILE 菊鄉 - 憲徵

    n893288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