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PP評鑑模式是由史塔佛賓(Dr.Daniel Stufflebeam)所建構,史塔佛賓致力於領導評鑑學門理論的建構過程逾40年,他與其學生所定義、思辨及實踐重要的評鑑理論與方法論,包括:評鑑、後設評鑑、評鑑專業標準等,其傑出學術貢獻亦豐富方案評鑑、人員評鑑、後設評鑑等理論的內涵。

 

一、CIPP模式可分為四大部分:

 

(一)背景評鑑(context evaluation)

 

(二)輸入評鑑(input evaluation)

 

(三)過程評鑑(process evaluation)

 

(四)成果評鑑(product evaluation)

 

取前述四種評鑑英文字首,即成CIPP四字。

 

二、背景評鑑(context evaluation)

 

背景評鑑的基本取向在於確認某研究對象的長處及缺點,並提供改進的方向;同時也用在審查各種現有目標及重點是否符合所欲服務對象的需求。背景評鑑的方法包括對研究對象作各種測量,並加以分析,而其目的即在審視所欲評鑑者的地位與環境

 

三、輸入評鑑(input evaluation)

 

輸入評鑑的主要取向在於為一項變革方案指示行動方針,其方式是尋求各種可能的途徑,並嚴加考察。輸入評鑑的全部用意即在幫助委託人在其需求及環境的前提下,考慮各種可能的方案策略,並發展一種適用的計畫。其主要目的即在審度需投入的人力、物力、與財力是否能夠配合。

 

三、過程評鑑(process evaluation)

 

過程評鑑基本上是對一個實施中的計畫作連續不斷的查核,其目的之一是在對管理人員及執行人員提供回饋,以了解方案的進度如何,是否依原訂計畫實施,以及是否有效地利用可用的資源。過程評鑑的主要目的在經由一種品質保證的過程,幫助工作人員執行他們的方案;而其主要的功用在獲取回饋,以便幫助工作人員依原計畫執行。如果原計畫有所缺陷,則幫助修正該計畫。過程評鑑的紀錄也是評鑑績效的有用資料,同時此種評鑑在解釋成果評鑑所得的資訊時頗為重要,因為在考慮一個方案為何得出某些結果時,應先了解在執行方案時,真正實施的內容究竟如何。

 

四、成果評鑑(product evaluation)

 

成果評鑑的目的是在測量、解釋、以及判斷一個方案的成就。對於成就的回饋,不論在方案執行的過程之中,抑或結束之時,可謂均相當重要,而成果評鑑往往更應擴及於長程效果的評估。成果評鑑的一項主要目標,是在確定方案符合需求的程度,並廣泛地檢視方案的效果,包括預期的與非預期的,以及正面的與負面的效果。成果評鑑的基本功用在於確定一項特定的方案是否值得繼續實施,或重複實施,或擴展到其他的場所。

 

結語

 

學校教育評鑑工作能否順利實施,與評鑑指標是否明確建立有關,良好的指標設計是學校評鑑的最佳保證。所謂指標(indicator)是指對某項表現的預期結果的描述。教育指標是一種關於教育基本架構,單獨的或整合性的統計量。

 

●本文彙整自網路資料。

 

 

CIPP評鑑模式摘要

科技碩一 696710354 彭建超

 

壹、What is CIPP evaluation model?

  一、評鑑含有評價的意思,以正確而有效的價值判斷,對於人事物加以審慎的評析,據以決定如何改進方案或計劃的過程。

  二、Stufflebeam1971evaluation’s most important purpose is not to prove, but to improve.

  三、CIPP評鑑模式的核心概念為背景(Context)、輸入(Input)、過程(Process),及成果(Product)評鑑,分別提供方案、計畫的推動和修正上不同層面的回饋。

 

貳、CIPP評鑑模式的內涵

  一、緣起與發展

    ()、背景:1965年美國「初等與中等教育法案」(ESEA)邀集學者Stufflebeam發展一套較符合當時需要的評鑑方法。

    ()Stufflebeam根據Tayler評鑑模式加以修訂,從舊有的價值是非判斷延伸至新的概念提供有用的資訊以協助決策的歷程。

    ()1965迄今,CIPP共經歷三個不同階段的發展:1965~1970初建探索、1971~1984 PDK委員會的擴充,及1985以後的完備時期。

 

  二、CIPP四大類型評鑑

 

 

 

    ()背景評鑑(context evaluation):是定義與計畫有關的環境,描述此環境所包含的理想情境及實際情境,設定出其欲達到的需求目標,並診斷有礙需求達成及妨礙機會運用的問題所在。

    (二)、輸入評鑑(input evaluation):檢視並決定該如何運用資源來達成目標,為變革方案指示行動方針,評鑑件者可根據資源支持來設計各種因應的方案。

    (三)、過程評鑑(process evaluation):對一個實施中的計劃作連續不斷的考核及檢視,以期將無形的方案實施具體呈現並訴諸文字,並及時給予該計畫回饋;同時適時地評估評鑑人員的能力和參與情形,根據狀況做合宜的調度。

    (四)、成果評鑑(product evaluation):在衡量判別計畫的成就,目標在確定符合有權受益者需求的程度,並檢視方案成果與設定目標之間的差異為何。要評估意圖與非意圖的、以及正向和負向的結果。有時成果評鑑也可以擴展應用於長期成果的評估。

 

参、CIPP評鑑設計原則

 

     

 

1.認評鑑

界定評鑑的對

認評鑑的當人與受評鑑影響的對

評鑑的的:方案的改責任

採用的評鑑種背景、輸入、過程、成果評鑑。

提出所要遵守全評鑑

 

 

2.獲取資訊的計

 

一般的策略調查、個案研究組或實實驗。

分析設。

資訊蒐集抽檥、設計工具、資料蒐集

資訊分析:質與分析

評鑑果的認標準和處判斷

 

 

3.報告結果的計

 

報告備。

報告傳播

提供追蹤活動進評鑑的影響

 

 

4.實施評鑑的計

 

評鑑進度的概述。

滿足工作人員和資源需求的計

後設評鑑的提供。

評鑑設計的定期

合約

 

 

 

肆、CIPP設計流程

 

 

資料來源:陳添財(2001

 

伍、後置評鑑(metaevaluation

  一、後置評鑑的實施,不僅可以確保評鑑結果本身的品質,更可做為評鑑計畫改善的依據。

  二、Stufflebeam(1981)除採用Scriven的定義後置評鑑是評鑑的評鑑外,更進一步將後設評鑑定義為:針對評鑑技術的效用性(utility)、實務性(practicality)、倫理性(ethics)、及適切性(propriety)進行描述、獲取、和使用敘述性及判斷性資料的過程,以便於指引評鑑的實施,公開報告評鑑的優缺點。

  三、後置評鑑的角色應兼顧形成性與總結性兩方面:形成性的功能在指引評鑑;總結性的功能在將其優缺點開誠佈公。

  四、後置評鑑的標準:標準設立的主要目的為提供評鑑者一個有效評鑑的分野基礎。標準本身並不能提昇評鑑的品質,必須透過評鑑者的專業判斷,才能確保在特定的情境之下使用適當的評鑑標準。

    ()Stufflebeam 之後設置鑑標準:

內涵大致分為技術適當性標準、效用性標準及效率性三大類別,共11項檢核標準。

    ()JCSEE 之「教育方案、計畫與教材評鑑標準」:

此套標準共有四大類別,分別為效用性、可行性、適切性與精確性,為目前後置評鑑之重要基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893288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