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學校之理念與推動

 張子超 / 國立台灣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

  壹、前言

綠色化是二十一世紀的風潮,綠色規劃、綠色生產、綠色設計、產品回收、及環境稽核等概念,已成為民眾耳熟能詳的理念。而學校不能脫離永續發展的潮流,必須以環保的理念,從學校經營政策、教學課程、建築規劃與校園生活等層面切入,成為一個綠色化的學校。

在教育改革運動下,學校經營出現許多不同形態的開放理念。校園空間的設計,不再受圍牆及僵化的水泥建築所壓制,可以更地方化、多樣化、綠美化、花園化及人性化。教育方法也更彈性、更開放、更生活化。國外已經有許多景觀設計者進入校園內,邀請學生參與環境規劃設計、合作施工及管理學校內或校外的荒地、公園作為學習環境的案例。也有許多學校規劃教學活動,讓學生利用校園環境來學習及進行與環境有關的行動,值得國內學習。總之,今日在思考永續校園的概念與做法時,實際上有許多種選擇與思考方向。本文所介紹的綠色學校,就參考了英國的 Eco-School、加拿大的 Seeds School,美國的GLOBE計畫與GREEN計畫,與珍古德協會的「根與芽」等相關計畫。  

貳、綠色學校的四大願景 
 

(一)學校環境政策與管理:學校要有環境政策及行動綱領,有環境行動的組織及社區行動夥伴關係。學生要有開放與合作學習的態度、批判式思考及參與學校、社區事務行動與環境研究調查的技能。其實施項目包括校園環境調查、學校環境政策、環保小組組織、環境稽核、整合社區資源等。

(二)學校校園規劃:綠色學校校園建築與空間設置是合乎環保的、安全的、人性化設計,如:新房舍是合乎綠色建築概念、通風、合適光照、省能源的、省資源,遊具是安全的,師生參與規劃與設計、施工與管理也是合作行動完成的。綠色學校校園綠地是自然的、充滿多樣性的本地生物,有很高的綠視率與綠覆率,校園花園菜園與農場是充滿生機的,校園的土地是透水的、可以呼吸的。師生經常利用校園、進行大自然的體驗活動、並且關懷生命與弱勢者、重視地方文化資產的。

(三)綠色生活:綠色學校校園內的生活,是節約資源的、物質循環的、低污染的、低噪音的,如:洗手水、廚餘、廢棄物是可以循環再利用;生活是簡單樸素的,綠色消費、能夠力行資源回收;污水、垃圾量是低的;上下學交通低負荷、低噪音、安全及有趣。其內涵要項包括簡樸生活、綠色思潮、綠色消費、能源、水資源節約、安全、寧靜、和樂、垃圾分類、資源回收、愛好和平、自然和諧、負責任的綠色行為。

(四)環境教學:學校行政及師生推動校園內及校園外的環境宣導的活動,如:教學環境化、圖書館的綠色書籍購買及介紹、節慶的環教展覽及活動、參與社區清潔及綠美化的行動、民間及政府的活動等等。其執行策略含括:在環境中教學——鄉土與戶外教育、社區與學校教學步道;教導環境知識——融入式教學、綠色課程研發;為環境而活動——環境議題行動研究、環境主題活動。

參、綠色學校的推動

綠色學校計劃的推廣方向,是採由下往上,以教學帶動綠色學校的風氣。由班級師生、家長主動探討自己的校園生活及認識學校硬體環境的意義,進而生活行為改變、協助校園生態管理、說服宣導、參與綠色消費、並向學校行政建言,使學校逐漸轉向綠色學校。

要達成綠色學校的願景,可以從四個方向同時來發展進行,而這四個方向實際上也可以依照發展的順序,各自包括三個階層,作為學校努力的目標:

(一)教學部分:

1.學校先要鼓勵學校的師生採用行動研究來學習環境知識,與動手執行解決校園環境的計畫,

2.接著是所有學科的老師都要願意學習及使用合乎永續發展的環境教育教學法在室內與戶外來教學,

3.然後是整個學校要有合乎鄉土特色的環境教育課程計畫、課程與教材,並列入學年計畫中。

(二)校園生活部分

1.全體的師生都能以感性的、情意及行動來欣賞校園生活的周遭環境的現況與改變、並且在生活中開始養成愛護及作為校園的主人有維護校園的態度與責任感。

2.全體的師生要對影響校園及社區生活的環境的變化因子及根源的知識,有認真、探索及主動、學習的精神,並且願意行動促進對弱勢者,異性及多元文化的尊重與學習。

3.全體師生能養成正確的環境倫理,心靈、思想、聲音與行為都要表裡一致,並且要熱心參與學校班級或校園的公共事務。

(三)校園的政策方面

1.校園首先要依照現有的環境保護法規,建立合乎經濟與公平原則、低負荷的環境管理系統,並逐步進行資源回收、環境污染改善、環境稽核。

2.校園內的工作環境要合乎職場的環境法規、及勞工的安全福利法規、減少校園的意外與傷害事件。

3.校園的決策系統與組織文化要合乎綠色思想及綠色的計劃精神。

(四)校園的空間方面

1.利用校園老舊設施改建的時機,使用綠色建築的手法來興建合乎環保的學校房舍。

2.校園的環境應用生態綠美化的手法達到舒適、美觀、安寧的生活空間。

3.校園的綠地計畫要以生態規劃原則、手法達到人與自然、生物共生、物質循環的境界。

肆、結語

綠色學校的願景是要透過由下往上的機制,借重環境教育的成效,建立學校的環保精神與綠色行動,從而改善學校的校園空間運用與教學,進而能培養學生自然簡樸的生活習慣。

綠色學校 (Green School)

  「 綠色學校」是一所重視環境保護的學校,亦是一個推行全校參與環境教育的校 本計劃。在管理上,綠色學校注重環境保護,於既有的環保活動及設施之外,添置更多有關環境教育的資源,配合學科課程和課外活動,以及安排學生作交流分享等活動,藉此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教師可以掌握環保知識,而且又能得到更多教學資源,以改善教學技巧及提升教育質素。

環境教育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環境教育是讓人能夠從不同角度來認識及欣賞生態環境,達致對環境和道德的醒覺,增加保護及管理環境所需要的技能,培養對環境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提倡「全球著眼、本地入手」,鼓勵積極回應和解決環境問題。

  而且,環境教育是解決環境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對策之一。自1992年於里約熱內盧的環境教育會議舉行以來,「可持續發展」成為環境教育的主導概念。環境教育的重點,已由生態的研究轉為結合生態環境、社會及經濟三方面的探討。

(1) 環境教育的基本取向

(1.1)教授學生認識環境

  這是最常見的教育取向,亦是現今大部分常識、科學及地理課程的主要方針,其特點為:

  • 強調知識的重要性;
  • 注重教授生態觀念、環境管理及處理污染的技術。

(1.2) 在環境中學習

  這是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的教育取向:

  • 將真實生活經驗與學習連繫,使學生容易明白和吸收;
  • 發展各種生活技能,例如資料蒐集、觀察、訪問、調查、採訪、儀器使用,以培養合作精神和責任感等。

(1.3) 為環境而教育

  這是基於上述兩種教育取向而發展出來的取向:

  • 通過探索及解決環境問題,使學生認同環境保護和善用能源的觀念;
  • 讓學生明白不愛惜大自然的結果是污染及資源短缺,最終使人類在地球上消失。

(2) 環境教育策略

  市面上大部分與環保有關的教科書及教材都只注重知識的傳授,忽略技能和態度的培養。但是,環境教育的一個重要方向是培養學生對環境探索的興趣。

  環境教育本身就是一種教與學的取向。要使學生能在生活環境中學習到有用和有意義的技能,教師必須認同環保觀念的重要性。

  由於個別學校和社區有不同狀況,每所學校的環境教育議題與教學方法,應有所不同。老師應該根據個別情況作出選擇。以下有八種不同的學習方式:

(2.1) 參與式學習

  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制定學習目標、投入教學活動以及自我評估成績,以幫助學生提高思考能力。

(2.2) 合作式學習

  學生通過互助來達致學習目標,這種方式可以強化學生的溝通技巧和培養他們的責任感。

(2.3) 調查式學習

  教師通過探究和調查一些問題,鼓勵學生自己搜索、分析、解釋和評估資訊,誘發學生思考問題及自己尋找答案。

(2.4) 解決問題式學習

  以社區內的環境問題為例,培養學生關懷和改善環境的態度,幫助他們釐清自己的觀點,和探究其他不同的觀點。這種方法可使學生關心四周的環境和以行動改善環境。

(2.5) 討論觀點與信念

  老師可以透過圖片、真實模擬活動、遊戲、戲劇和媒體資訊來引發學生討論;並應鼓勵學生發表及接納不同意見,而不妄作任何價值判斷。

(2.6) 親身經驗的重要性

  學生的親身經歷對探究環境問題是十分重要的。老師應讓學生有機會親身接觸課室以外的環境,利用環境作為學習情境,使學生對環境產生好奇心和學習興趣。

(2.7) 連繫所屬社區

  教師應鼓勵學生關心所屬社區的事務,例如參與「城市論壇」之類的活動,向規劃師、建築師、經濟學者、工業家、測量師或議員等發表意見。教師亦可鼓勵學生與所屬社區內的其他學校連繫,構成一個聯網,使學生有更多機會交流和討論社區事務,以及更有效地組織和參與社區活動。

(2.8) 利用真實議題

  青少年遇到真實的環境問題時,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都會大大提高,很容易便建立對環境的價值觀和態度。

可持續發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可持續發展」的意思是在追求經濟富裕、生活改善的同時,減少污染和浪費;在滿足我們自己各種需要與期望的同時,不損害未來世代的福祉;減少對鄰近地區造成環保負擔,協力保護共同擁有的資源。

  在一九九二年六月,世界各國領袖在巴西里約熱內盧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通過了「二十一世紀議程」的綱領性文件,正式確定了世界環境和發展委員會對「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定義:

  「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 "Development which meets the needs and aspirations of the present without compromising the ability of future generations to meet their own needs."

  「可持續發展」主要包括生態的可持續性經濟的可持續性社會的可持續性。其中生態可持續性是基礎,它強調人類的發展要與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協調;經濟可持續性是條件,它強調清潔生產及文明消費;社會可持續性是目的,它強調改善及提高生活質素。在「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下,每一個國家、民族、社團及個人必須平等地承擔責任,確立公平原則,協調我們這一代及未來世代的人、以及人與自然的關係,將人類的發展限制在地球的承受能力範圍之內。 (參考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可持續發展網頁 | 香港教育學院可持續發展及環境教育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893288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