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十二年國教課綱中,「核心素養」是指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核心素養」強調學習不宜以學科知識及技能為限,而應關注學習與生活的結合,透過實踐力行而彰顯學習者的全人發展。

核心素養意涵

素養同時涵蓋competenceliteracy的概念,是指一個人接受教育及學習後獲得知識(K)、能力(S)與態度(A),而能積極地回應個人或社會生活需求的綜合狀態。素養中擇其關鍵的、必要的、重要的區塊,就是「核心素養」,除承續過去課程綱要的「基本能力」、「核心能力」與「學科知識」,也強調情意態度、學習策略、整合活用等層面。簡單來說,素養是可以看到『學習遷移』的學習。譬如,知道數學知識可以怎麼用在地理或是物理上。是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下,可以用出來的能力,要解決真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是不會分科目的,必須把所有知識混在一起活用的。

核心素養從學生為學習主體的觀點出發,強調培養以人為本的終身學習者,並與十二年國教課綱「自發、互動、共好」的基本理念相連結,建構「自主行動」、「溝通互動」及「社會參與」等三大面向,其下再分為九大項目。核心素養的架構如下圖:

 核心素養與學校課程的關係

十二年國教課綱中規範:核心素養將透過各學習階段、各課程類型的規劃,並結合領域綱要的研修,以落實於課程、教學與評量中。核心素養與學校課程的關係,可從下列層面思考:

  • 理念願景:素養在彰顯學習者的主體性與全人發展,並使其成為終身學習者。十二年國教課綱是以學習者的主體陶養為宗旨,視教育本身即為目的,教育的目的即在成人之美,而非僅止於做為提高競爭力的手段;換言之,競爭力是教育的結果,而非教育的目的。
  • 課程規劃:核心素養主要應用於部定課程,但學校可參照總綱的核心素養內涵,研訂學校願景、學生圖像、學習地圖、校訂課程等,做好部定課程及校訂課程的整體性規劃,裨益學習結果的連貫以及各領域、科目間的統整。此外,素養學習亦強調跨科目、跨領域的整合,可規劃跨科、跨領域的課程發展 ,並以專題、體驗、探究、實作、表現、活用為核心。
  • 領域教學:總綱中訂有核心素養及各教育階段核心素養具體內涵,並透過各領域/科目課程綱要的研修,引導教科用書編寫、領域教學、學習評量。領域教學可參考各領域課程綱要(特別是學習重點部分),將知識、技能、態度與生活情境緊密結合並實踐力行,以臻至理解的學習、意義感知的學習。

十二年國教課綱的學習重點分成「學習內容」及「學習表現」兩個層面。
「學習內容」比較偏向學習素材部分,「學習表現」比較偏向認知歷程、行動能力、態度的部分,十二年國教課綱以「學習重點」進行整合,需將「學習內容」與「學習表現」結合編織在一起,構築完整的學習。

素養導向教學的轉化原則

從素養意涵來看,素養導向的教學,宜注意下列原則:

  • 把知識、技能、態度整合在一起,強調學習是完整的,不應只偏重知識方面。
  • 結合情境、案例、現象進行學習,更朝向理解的學習、意義感知的學習。
  • 強調學習歷程、策略及方法。課程規劃及教學設計須把學習內容與探究歷程結合在一起,不只是給魚吃,更要教釣魚的方法,陶養學生成為終身學習者。
  • 強調實踐力行的空間,讓學生可以整合所學加以表現,是「做中學、學中做」的靈活運用、整全表現與反思辯證。

 上述素養導向教學的轉化原則,表示如下圖:

素養評量的意涵

素養不是單指成就,也不是性向,而是一個人在面對各種複雜多變的情境及實際問題時,能夠靈活運用學校所學,抱持主動積極的態度及多元開放的精神,整合活用各種相關資訊,發揮思辨、統整、溝通能力與創意,以理解現象或解決問題。

素養導向的評量重視現實情境下的應用表現,著重於評量學生在多樣複雜的情境中如何把所學的知識、能力、態度發揮出來,以評估學生的學習情形,並預測學習發展的潛力。

素養評量的注重面向

素養評量應依據或參照總綱、各領域/科目課程綱要,並考量學生生活背景、經驗現象或任務、問題,兼重思考與行動、理解與應用,以引導並促進學生更具主體性的學習。

核心素養在彰顯學習者的主體性,評量須關照知識、技能與態度的整全學習及全人發展。

素養評量應引導學生能對週遭環境保持好奇心,並能進行主動地探索、體驗、試驗、尋求答案與合作學習;積極正向的參與家庭、學校、社會生活,並能主動地與週遭人、事、物及環境的互動中觀察現象,尋求關係,解決問題,並關注在如何將所學內容轉化為實踐性的知識,並落實於生活中,以開放的心胸來適應及參與社會生活。

素養評量的可行做法

素養評量注重歷程、多元及真實,是以專題、體驗、探究、實作、表現、活用為核心。學生透過整合所學,不只能把所學遷移到其他例子進行應用,或是實際活用在生活裡,更可對其所知、所行進行覺察思考,而有再持續精進的可能。

評量策略

可彈性運用實作任務、開放性問答、隨堂和正式測驗、觀察、檢視作品、放聲思考、面談、專題報告等多元策略 ,兼顧整體性和連續性,尤應重視核心素養的知識、能力與態度在實際生活應用之檢核,以反映學生學習情形或應用成效,並進行有效評估與回饋。

評量方式

可參考下列方式:

  • 表現本位評量(performance-based assessment):從真實情境或任務賦予,評量學生分析、團隊工作、訪談、角色扮演、實驗、解決問題、展示等能力。
  • 卷宗評量(portfolio assessment):卷宗可以評估學生將知識、技能與態度運用於適當情境脈絡中的歷程,以及學生在某種學習項目上進步或改變的情形。
  • 學生自我評量(self- assessment):由學生自己檢核自己的學習結果,透過管理與監控自己的學習歷程,提升後設認知的能力。

學習評量方法及工具有其限制,它可引導教學設計並趨近性的了解及改善學生學習,但難以完全涵蓋所有學習的層面及成果,宜依學校課程及教學性質,妥善調整運用,以掌握學生素養表現的程度,並做為課程規劃及教學設計改進的依據。

※本篇源自於:課程理念篇—1.2素養導向與議題融入(范信賢、陳偉泓),為201612月國家教育研究院出版之「普通高中課程規劃及行政準備」專書文稿之初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8932885 的頭像
    n8932885

    SMILE 菊鄉 - 憲徵

    n893288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