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摘要

        戶外教育雖在臺灣推展已久,但學校在推動戶外教育時依舊面臨許多困境和挑戰。為此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於2014年委託國家教育研究院研提「教育部戶外教育實施計畫」,期望透過行政支持、場域資源整合、安全管理、教學輔導和課程發展等五大系統15個行動策略、總計48項行動方案,達成戶外教育宣言中所揭示的「處處可學習、人人可為師」的戶外教育願景。本文的主要目標在簡介臺灣推動戶外教育的歷程、以及未來五年的戶外教育實施計畫內容,以便讓讀者了解臺灣最新的戶外教育推動政策。本文並於文末提出建構完善的戶外教育推動機制、以及設立戶外教育研究室進行實務研究等建議,作為未來推動工作的堅實基礎。

 

壹、前言

 

        戶外教育是一種有效的學習形式,對於學習者的個人成長、社會發展及環境保育的觀念都有重要的影響。近二十年來,由於許多學者與專業人力組織投入戶外教育相關的課程研究與開發,戶外教育對於學習者的深遠影響與多元效益也漸漸獲得研究證據的支持。有鑑於此,歐、美、日等國紛紛以國家層級的視野制定相關政策。事實上,戶外教育在臺灣實施已久,只是各階段的名稱和焦點因社會變遷而稍有不同,且教育部也自2009年開始常態性地補助直轄市及縣(市)政府辦理校外教學計畫,成為學校辦理戶外教育的重要資源和支持。

 

        但由於國內的教育環境仍受升學主義框限,因此由11個全國性民間團體組成的「優質戶外教育推動聯盟」於2012年拜會立法委員,期盼能由法律面促成戶外教育的常態發展。當年12月邱文彥與田秋堇等60名立委連署臨時提案,希望整合相關部會資源共同推動戶外教育政策。隔年319日前教育部蔣部長拜會前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召集委員鄭麗君,研商推動優質中小學戶外教育相關議題。為了解臺灣學校推動戶外教育之整體現況,教育部2013年委託國立師範大學針對國中小教育行政人員、教師和學生進行戶外教育現況及需求調查,做為未來推動戶外教育政策之參考依據。教育部更於2014626日召開記者會並發布《中華民國戶外教育宣言》,成為我國正式推動戶外教育的新里程。較諸歐美日等國對戶外教育的投資和推動,臺灣政府投注的心力毫不遜色,而教育部推動戶外教育的一連串的努力也逐漸獲得許多學校教師的肯定。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更於2014年進一步委託國家教育研究院進行「教育部戶外教育中長程計畫」暨「戶外教育實施指引研擬計畫」,目的在擘畫未來五年推動戶外教育之具體策略與行動方案,以連結政府機關與民間資源,逐步建立友善、豐富而多元的學習環境,同時協助落實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理念目標。為此,國教院特別邀請學校校長、輔導團成員、教育領域的研究員及教授、以及戶外教育與環境教育的專家學者組成團隊,共同研擬相關的行動策略及方案。目前「教育部戶外教育實施計畫」(原名為戶外教育中程計畫書)業已完成,並由教育部層級的戶外教育推動會進行審查和修訂。這份計畫書的內容包含現況問題分析、規劃理念與目標,並以行政支持、場域資源、安全管理、教學輔導及課程發展等五個系統進行推動策略的規劃工作。

 

        本文作者幸得參與計畫書之研擬工作,深覺有必要向社會各界介紹未來五年推動戶外教育的政策內涵,讓讀者看見教育部的努力,也一起支持臺灣未來的戶外教育推動工作。因此,本文的主要目標在簡介計畫書之重要內容,並藉由戶外教育之常態化、優質化、制度化及產業化等推動效益的描述,勾勒更具整合性的戶外教育願景和推動政策。

 

貳、現況分析及規劃理念

 

        英國研究基金會(2004)在回顧並分析150篇有關戶外學習實施的研究文獻後,綜合歸納出英國實施戶外教育時面臨的主要障礙,包括:

 

            1、害怕與擔心健康安全

 

            2、教師缺少戶外教學的信心

 

            3、課綱和學校課表缺乏實施戶外教育的彈性空間

 

            4、時間、資源與支持不足

 

            5、教育環境改變而不利戶外教育實施

 

        這些發現與2013年教育部「戶外教育現況探究與政策推動規劃研究」報告中所提到的臺灣現況相似,因此在「教育部戶外教育實施計畫」中,便針對五項臺灣實施戶外教育經常面臨的問題進行分析:

 

            1、相關行政支持措施不夠完善與完備

 

            2、相關場域與資源缺乏連結及合作

 

            3、風險評估及安全管理機制尚未完善

 

            4、教師普遍缺乏規劃戶外教育課程的專業知能

 

            5、偏重戶外活動而忽略戶外教育的課程規劃與優質化

 

        儘管國情不同,但是當教師帶領學生離開教室/學校進行戶外教育課程時,都會面臨這些相似的問題。雖然臺灣學校對於帶領學生到戶外學習的教學形式並不陌生,且在「教育部戶外教育實施計畫」時,教育部已補助校外教學長達六年,但優質的課程研發仍然寥寥可數,前述的各項安全、行政法規、場域資源、教學專業等問題依舊難解,顯見未來臺灣戶外教育的推動需要一套兼具系統性與整合性的推動措施,以擺脫補助單一活動而非提升整體教學品質和環境這種見樹不見林的困境。

 

        不僅優質戶外教育課程的規劃具有跨學科領域的整合學習特性,優質戶外教育計畫的實施更需要學校行政、教師專業能力、場域經營者和與安全管理專業者等不同系統的資源和專家共同合作。因此,「教育部戶外教育實施計畫」作為臺灣戶外教育研究與發展的中程計畫,在規劃時即已廣納學術、場域與學校三方的觀點,並連結關心戶外教育議題的相關社會團體,並從系統規劃、跨界連結及專業本位三個方向,提出以下五項規劃理念:

 

            1、透過系統性規劃,建構完整的推動機制

 

            2、讓課室內與戶外課程相輔相成,促成知識學習的完整性

 

            3、邀集戶外專業者協助,提升戶外教育安全性

 

            4、鼓勵全民參與,營造友善的戶外學習環境

 

            5、連結政府各部會相關計畫及方案,擴增戶外教育的推動資源與能量

 

參、從五大系統推動戶外教育

 

        長期以來,社會對教育的想像局限在學校的教科書學習和評量,因此當教學從教室走到戶外,由環境場域(place)取代原來的教科書時(黃茂在、曾鈺琪,印製中),教師便會面臨無法掌握戶外教育學習內涵及課程規劃的困境。因此,該計畫的研究團隊依據前述推動戶外教育的五大困境,從行政支持、場域資源整合、安全管理、教學輔導和課程發展等五個系統,研提相關的推動策略和行動方案。在規劃時先蒐集和整理教育部轄下各司/署/處之既有的相關計畫或方案,經分析後將其分類並納入前述五個系統中,盼使現有的計畫能發揮相互連結、相輔相成的效果。此外,對於既有方案無法解決的問題則另提新的行動方案。截至目前為止,該計畫共研提15個行動策略(請見表1)、總計48項行動方案,並由教育部下12個單位分別擔任主辦或協辦角色。礙於篇幅限制,本文目前僅介紹15項行動策略,若未來有機會,亦將另行撰文介紹48行動方案,特別是創新方案的部分。

 

1

 

戶外教育中程計畫五大系統行動方案分析表

 

五大系統

行動策略

行動方案

主辦司署

1、行政支持

5

20

7

2、場域資源

3

10

7

3、安全管理

2

4

3

4、教學輔導

3

9

2

5、課程發展

2

5

1

總計

15

48

12

 

資料來源:教育部(2014)。教育部推動戶外教育實施計畫(草案)104年至108年)。

 

一、行政支持系統

 

        戶外教育在行政系統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現有各級教育單位與學校行政制度法規無法提供更多資源協助師生進行戶外學習,細部的問題包括:經費短缺、人力不足、沒有專責組織、缺乏相關資訊或資源、戶外教育人員無法獲得學校額外的獎勵和肯定等。因此該計畫提出以下行動策略,希望能以充足的行政資源支持戶外教育的推動工作。

 

        (一)增修戶外教育法令規章:研修現行戶外教育相關法規如「國民中小學辦理校外教學實施原則」、「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直轄市縣(市)政府辦理國民中小學校外教學要點」等教育法規,並在各項教育法令中融入戶外教育精神或關鍵字,以強化相關法規對戶外教育的支持。

 

         (二)健全戶外教育推動組織與資源整合平臺:在各級教育單位設立戶外教育推動會,以協調和整合戶外教育資源。此外,設立戶外教育研究室做為全國戶外教育研發單位,協助評估教學效果並提供相關學理作為課程規劃基礎,另也協助政府規劃和評估全國戶外教育政策推展之成效。最後則是建置戶外教育專屬網站與資源資料庫,以整合相關的戶外教育資源及資訊,供教育人員參考和運用。

 

        (三)強化戶外教育後勤支援:該計畫規劃北、中、南、東四區戶外教育基地學校,以提供各項專業服務並協助區域之各級學校發展戶外教育課程。

 

        (四)持續推動戶外教育相關計畫:持續辦理各項與戶外教育相關的既有計畫或方案。

 

        (五)完善戶外教育管考及獎勵措施:獎勵推動戶外教育之績優單位、學校及人員,並透過戶外教育績效評鑑與統合視導,提供建言,藉以檢討和調整戶外教育的實施進度與品質。

 

二、場域資源整合系統

 

        戶外教育的場域資源主要包含空間資源和社會資源(含物資與人力)。此系統的目標在連結不同場域的教學資源,讓教學者知道可以去哪些場所進行不同類型的戶外學習,並讓相關戶外專業人士與民間團體能有共同參與戶外教育推動的機會。因此該計畫提出以下三項行動策略,以便充實戶外教育的人力及場域資源:

 

        (一)建立政府各級單位場域資源合作機制:首先應整合教育部內所屬社教場館與相關教學資源,同時盤點行政院各單位的戶外教育場域資源,並推動教育部與其他中央部會簽署戶外教育備忘錄及個別合作計畫,以充分運用政府場域推動戶外教育。

 

        (二)鼓勵學校運用社區資源推動戶外教育:戶外教育應隨著學生的身心發展階段,從校園和社區開始,由近而遠地進行戶外學習。因此戶外教育的推動應結合學校校園本身的環境改造計畫,如永續校園與特色學校,並善用附近社區特有的場所和人力資源,例如社區活動中心、區域公園或環境學習中心來進行戶外教育。

 

        (三)鼓勵非營利組織推動戶外教育:鼓勵學校優先運用受政府補助之非營利組織所辦理的活動進行戶外教育,另評估高級中等學校採認非營利組織課程作為畢業學分的可行性,如此不但能減輕學校辦理戶外教育的經費與人力負擔,又能為學生創造更多的戶外學習機會。此外,由政府鼓勵並媒合非營利團體認養廢併校區作為戶外教育基地,以提供更多的場域和課程活動讓學生進行戶外學習。

 

三、安全管理系統

 

        安全是戶外教育最重要的議題,因此為全國各級學校建立一套戶外教育的安全管理機制及快速有效的急難處理流程,便是確保戶外教育的安全的重要工作。此外,提升各級教育人員的戶外教育風險管理知能,以便能全面提升戶外教育之安全性。這包含以下兩項行動策略:

 

        (一)建立戶外教育安全管理與急難處理機制:研訂一套戶外教育場域及活動風險評估指標和工具,以協助學校檢核及改善戶外教育可能隱藏的危險,並進行預防式風險評估。

 

        此外,當發生意外時,也需建置一套能整合中央、地方、學校、家長及民間各單位救助人力的安全通報與緊急支援系統,以將意外的傷害降到最低。

 

        (二)強化戶外教育人員安全管理知能:依據前述建置的風險管理與急難處理機制,研發各類戶外教育安全管理檢核工具與安全維護手冊,作為辦理各級教育人員戶外教育安全管理增能研習的教媒材,以提升學校與教師的戶外教育安全管理能力。

 

四、教學輔導系統

 

        優質戶外教育的推動與落實仰賴專業戶外教育人員的培養,因此該計畫在現行課程教學輔導系統中,鼓勵有興趣的教師建立專業社群與分享平臺,同時提供系統性的戶外教育教學輔導研習課程,進一步提升教育人員的戶外教育專業知能,這包含以下三項行動策略:

 

        (一)建立各級戶外教育教學輔導機制:透過「教育部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課務發展工作圈計畫」及「教育部中央課程與教學輔導諮詢教師團隊設置及運作要點」等法規的修訂,成立戶外教育的跨領域輔導團隊,培養各教育階段及各領域學科之輔導員,使其具有發展及輔導戶外教育課程的能力,並辦理戶外教育教學輔導人員專業知能研習。

 

        (二)發展戶外教育教學專業社群:鼓勵中小學教師辦理專業學習社群計畫,以強化第一線教師的戶外教育興趣和能力。此外選拔各級學校並建立戶外教育種子學校,作為戶外教育課程發展、教學推廣以及優質案例整理和示範的重要基地。

 

        (三)強化各級教育人員之戶外教育教學專業能力:辦理戶外教育教學設計與實務研討會、專業知能研習及教學實務工作坊,以提升現場教師規劃課程或帶領學生進行戶外學習的能力。此外在師資培育階段鼓勵各大專院校開設相關課程,以強化職前教師的戶外教育知識。

 

五、課程發展系統

 

        戶外教育的核心是優質的戶外課程規劃與教學成效評量,因此需研擬一套課程設計、教材撰寫、方案發展的優質戶外教育規劃指南,同時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理念融入該指南,作為學校教師設計課程之參考。此外也需發展戶外教育評鑑模式,以協助學校及教師團隊檢核戶外教育的辦理品質。相關的行動策略如下:

 

        (一)導引戶外教育課程的優質化:發展優質戶外教育的課程規劃原則與範例、以及「課程方案發展評估工具」與「學習成效評量工具」,讓戶外教育相關人員有一套可以用來規劃課程及評量學生在個人成長、社會互動、人與環境等面向的學習成效工具。

 

        (二)強化臺灣戶外教育理論與實務研究:透過相關的後設評估工作將可調整未來政策推動的方向和進度,而戶外教育是否妥切地結合十二年國教理念、或是否能有效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等相關教學議題,都需透過相關研究團隊協助進行評估研究。

 

        透過前述15項行動策略及相關行動方案的推展,教育部期望在未來五年內逐步達成以下四個預期效益,以達成「中華民國戶外教育宣言」所揭諸之教育願景。

 

            1、翻轉學習概念-從教室到戶外都是學習的場域

 

            2、呼應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全人教育理念

 

            3、為臺灣建構常態化與優質化的戶外教育

 

            4、擴大民間組織對戶外教育的參與及協作

 

肆、從行動策略分析戶外教育未來發展方向與階段

 

        戶外教育的教學規劃和執行比課堂教學複雜得多,為能讓教育部相關部門各司其職,協助學校推動戶外教育,研究團隊在現有的中程推動計畫中,將行動策略和方案解析分為五個系統,分別解決學校推動戶外教育時經常遭遇的五大困境。然而,這五個系統在規劃時彼此互有關連且相互支援,以促成整體的整合效益。但目前「教育部戶外教育實施計畫」僅是五年期的規劃,現有的策略與方案是否足以實現「中華民國戶外教育宣言」的理念和願景?是否還需考慮和增加其他的策略及方案?教育是一種「慢」的工程,在各項配套措施與資源無法一次同時完成的情況下,未來應如何階段性地進行政策推動,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因此,本文將進一步分析這些政策的特色-常態化與優質化,並提出未來應補強的政策和推動方向-制度化與產業化。

 

一、常態化

 

        推動戶外教育的首要工作是排除戶外教育的障礙,使戶外教育實施能夠「常態化」。臺灣目前常見的戶外教育氛圍是把戶外教育當成「額外」的教學負擔,而讓認同戶外教育理念的教師無法得到相關行政法規或配套措施的支持和資源。因此該計畫特別提出梳理相關行政法規、提供多元場域以及建立安全管理機制等三個系統共10項行動策略,就是為了營造法規支持、行政友善、場所和專業資源豐富且安全的戶外教育環境,讓有意願的教師都能輕易地帶孩子到戶外進行學習。但這個階段的推動是一種鼓勵、支持與支援性質,並非要求每一所學校、每一位教師都要實施戶外教育。

 

二、優質化

 

        在推動戶外教育常態化的同時,緊接著是推動戶外教育的優質化工作,共包含兩個面向-課程優質化及人力資源優質化。

 

        (一)課程優質化

 

        戶外教育並非只是戶外「活動」,也不是把課程直接搬到戶外進行原有的課堂教學。由於戶外教育不僅能協助學校發展本位課程,也能讓學生自發地融合知識/技能/情意的學習,獲得統整各學習領域知識的機會而達成整合且有意義的學習。但若想要讓學生獲得這些學習效益,就需妥善地規劃課程,此即「課程優質化」的工作。課程優質化是指透過前/中/後三階段的規劃模式研發教學活動,並發展相關的學習成效評量工具,以瞭解戶外學習如何結合並促進學校學科/領域連結效果。此外,在課程結束後進行方案評鑑以改善課程品質,也是優質化的一環。在「教育部戶外教育實施計畫」中的「課程研發系統」及兩項行動策略,就是在呼應「課程優質化」的推動工作。

 

        (二)人力資源優質化

 

        對教師而言,從課堂到戶外教學的最大差別,就是沒有固定的教學內容(教科書),且戶外教育的核心價值之一就是跨領域學習。這些都是教師在實施戶外教育課程時最容易遭遇的教學挑戰。但教師不可能、也不需要熟稔每一領域的知識內容,因此教師在戶外教育中的角色須從單純教學者變成課程經營者,整合各項可運用資源和各領域專長的教學人力以促成課程的預期成效。因此,學校教師及其他教育人力的戶外教育專業知能提升,便成為優質化的重要面向之一。在「教育部戶外教育實施計畫」中的「教學輔導系統」所包含的三項行動策略,即就是為了促成人力優質化的目標。

 

         但「優質化」不是等「常態化」完成才啟動,在鼓勵和補助學校實施戶外教育時,即可透過專業介入,逐步發展各種課程規劃模式,培訓戶外教育專業(種子)師資,以協助學校將戶外「活動」轉化和提升為戶外教育「課程」。因此「優質化」的進行也必須整合課程發展、場域資源及行政支持三個系統的相關行動方案方能成功。

 

三、制度化

 

        前述的常態化和優質化工作,是為了讓學校及教師願意、便於且有能力實施高品質的戶外教育課程,這也是「教育部戶外教育實施計畫」最主要的規劃。但即便有常態友善的環境及優質的課程和人力,當戶外教育依舊被視為額外的教學負擔時,其推展就無法更深更廣,一但補助政策結束,戶外教育也只能成為一時興起的教育潮流。因此,如何突破「教育部戶外教育實施計畫」的五年規劃格局,讓戶外教育的推動可長可久而成為正式教育的一部分,就需要進一步推動戶外教育的「制度化」工作。

 

        制度化的推動有兩個面向,一是指戶外教育應入法以確立制度性的運轉,亦即在法制的基礎上讓戶外教育有明確的法理依據,而不只是短期的行政施為。二是戶外教育納入課程綱要,成為一種必要的實施課程模式。

 

        然而,由於法制化的過程涉及立法、修法等程序,所需時間繁冗。因此短期內可透過行政手段增修相關規定或行政命令,並建制有利於學校與教師推動戶外教育的機制,讓行政/課程/師資/場域/安全等層面都能獲得更好的制度性支持與保障。

 

        至於「入課綱」的提議,一是為了解決多數教師認為戶外教育若沒納入課綱就會成為「額外」負擔的問題。「入課綱」的另一個重要目標,則是為了協助十二年國教落實全人教育理念,讓「課程統整」模式得以藉著戶外教育在學校教學中落實。然而,戶外教育和領域課程關係是什麼?戶外教育是以什麼方式「入課綱」,其質與量的多寡取捨等問題,還需依據更多嚴謹的研究資料、以及多元實施模式之經驗累積作為基礎方能進行討論和規劃。

 

        本文認為戶外教育「制度化」的相關研析可以是「戶外教育研究室」成立後重要的任務之一,並藉由行政系統對戶外教育的各種補助方案設立「戶外教育實驗學校」,進一步分析戶外教育「入課綱」的可行性與可行模式。

 

四、產業化

 

        產業化的理念是指透過教育部與其他部會的合作,發展優質的戶外教育場所、並培訓優質的戶外教育專業人員,讓戶外教育也能成為推動國家經濟、社會與環境的永續發展專業人才庫。本文認為產業化是未來十年推動戶外教育的重要方向之一,理由是戶外教育不只要走出教室和學校,還需走出教育系統,走進學生未來將發揮所長的社會和經濟生活。此外,民間團體/企業參與教育議題也是教育領域發展之趨勢,民間企業具有的資源與專業、積極與效率等特性,恰可彌補教育領域/學校在這些面向的不足,藉以蓬勃校園學習氛圍。透過結合休閒觀光、綠能、文創產業等,戶外教育的內容將更多元,不僅可以提升學校師生的學習經驗和效果,也能創造戶外遊憩和休閒產業的蓬勃發展,並培育更多元而專業的戶外教育人才。

 

        但本文認為「產業化」不是讓學校直接與產業單位直接合作,而是需要透過行政院跨部會的合作和政策引導,增強產業本身的教育專業方能促成。例如教育部和經濟部休閒旅遊景點協作,教育部和農委會合作研發農林漁牧生活體驗課程,教育部和文化部合作並針對在地文化特色研發「地方本位」(place-based的戶外教育課程等。

 

伍、未來展望-建構完善的推動機制以引領未來戶外教育之推展

 

        目前國際教育改革的走向,除在關注各種基本技能如學習與創新技能,資訊、媒體與科技技能,生活與職業技能等「硬實力」以外,自信、團隊合作 (teamwork)、社會凝聚力 (social cohesion)、社群網路(social networks) 等「軟實力」(soft skills),也是學生面對全球化及因應未來社會所需的公民素養,而戶外教育所具有的多元效益,恰巧能協助學校培養學生獲得上述的「軟實力」。加上近年來,民間團體和社會大眾對戶外教育的推動深具期待,而戶外教育宣言中所揭示的願景是「處處可學習、人人可為師」,全民共同建構一個無所不在且豐富多元的學習網絡,以提昇臺灣的教育品質。

 

        然而,任何改變或改革都無法一蹴可及,優質戶外教育的推動不但需要參考前面闡述的發展階段按部就班地推動,還需要堅實的實務研究基礎及跳脫教育單位格局的遠大視野。本文認為未來戶外教育的推動,除前述的行動策略和方案之外,更應建構完善的戶外教育推動機制,特別是設立國家層級的戶外教育推動辦公室,並設置戶外教育研究室作為研發單位,透過實務研究來引導和輔助未來戶外教育的推動工作。

 

        由於戶外教育的推動是牽涉教育行政、場域資源、安全、教學輔導與課程優質化等面向的複雜工作,因此目前教育部提出的「戶外教育實施計畫」被視為第一期的五年推動計畫,並以教育部為主要推動範疇,優先盤點、整合、改善並優化教育系統內的戶外教育環境。

 

        但優質戶外教育的營造不能僅憑教育系統內的努力,而需逐步將其他政府部會與民間團體的資源納入。有鑒於此,教育部已在2014年初成立戶外教育推動會,邀集戶外教育相關單位和專業人士定期召開會議,以對戶外教育政策的規劃與推展工作提出建議。但因該組織只是臨時性的任務小組,僅具有顧問性質而無實質的決策權力和執行能力。

 

        因此未來若要進一步落實戶外教育宣言的願景,應建置全國性的戶外教育推動機制-國家層級的「戶外教育推動辦公室」(暫名,其組織分工如圖1)。此推動辦公室應包含三種組織分工:首先,由戶外教育推動會(已成立)扮演社會諮詢和監督的角色,除進一步擴大參與成員外,也應賦予該會一定的決策權力。另外應跨出教育部並在行政院層級設立戶外教育推動小組,負責推動、執行和管考各項行動方案的進行,負責統整各項行動方案的執行,並定期向推動會報告進度與概況。

 

        最後則是成立戶外教育研究室,透過戶外教育實務研究,發揮研發、規劃及評估的功能,並以「優質課程與評量研發」、「社群連結與師資培訓規劃」、「統整和評估行動方案執行成效」為主要目標,與相關研究單位與學校合作,透過長期且系統性的行動研究或個案研究,逐步累積優質課程及教材教法發展、深化教育哲理論述、累積國外最新戶外教育政策與研發趨勢。此外,戶外教育研究室也可透過研究,協助推動小組解決推動重要行動方案時遭遇的困難,同時為研提下一階段可行的戶外教育推動方向、策略和行動方案,供戶外教育推動會參酌。

 

        地方政府與各級學校若要長期推動戶外教育,也可據此設立地方層級或學校層級的「戶外教育推動辦公室」,規劃和統籌相關的推動計畫。透過這樣的分工,戶外教育的推動方有堅實的組織基礎,而前述提到的制度化及產業化等未來十年的推動工作,也才能透過「戶外教育推動辦公室」所主導的跨部會合作逐步達成目標,如此方能有效的推動戶外教育,讓學生充分體驗到「戶外環境」、「人與自然」、「人與人」及「人與自我」之間的關係,並讓學生在安全、健康及優質場域中自然的成長與學習。此亦本文對未來戶外教育推展工作最深切的期盼。

 

1  中華民國戶外教育推動機制構想

 

 

資料來源:本圖由曾鈺琪繪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8932885 的頭像
    n8932885

    SMILE 菊鄉 - 憲徵

    n893288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