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108)
- Dec 13 Sun 2015 00:30
宜蘭縣國華國民中學學生中途輟學預防及復學輔導實施計畫
- Dec 13 Sun 2015 00:14
CIPP評鑑模式摘要
CIPP評鑑模式是由史塔佛賓(Dr.Daniel Stufflebeam)所建構,史塔佛賓致力於領導評鑑學門理論的建構過程逾40年,他與其學生所定義、思辨及實踐重要的評鑑理論與方法論,包括:評鑑、後設評鑑、評鑑專業標準等,其傑出學術貢獻亦豐富方案評鑑、人員評鑑、後設評鑑等理論的內涵。
- Dec 13 Sun 2015 00:00
生態合作取向的學校三級輔導體制:WISER模式介紹
- Dec 12 Sat 2015 23:22
課程設計理論基礎之探就
第三節 課程設計理論基礎之探就
一、課程發展的基本原理
1.課程的意義和結構
課程(curriculum)通常被定義為「有計畫的學習經驗」(planned learning experince),也
就是指學校提供的學科,或這些學科所欲達成之讀、寫、算等知識技能的目標,也就是具體化於
課程標準、教學指引、教科書或學校教育目標、學校規則之內的內容。這就是所謂的「形式課程
」(formal curriculum)或「顯著課程」(manifest curriculum)。但是,有計畫的、有意圖的目
標,不一定能完全實現;兒童實際獲得的知識技能和價值也不一定是學校或教師所欲教的。也就
是說學校不僅教導有計畫的、有意圖的「顯著課程」,而且也在潛在中、無意識中,教導了許多
非形式的學習結果,如:「潛在課程」(latent curriculum,hidden curriculum)。而兩者往往
是對立的;亦即敘述的(stated)信念和價值體系異於實際的(actual)信念和價值體系;泰勒
(Taylor)等人強調要區別兩個層次的課程,即有意圖的課程(intended curriculum)和實際運作
的課程(operational curriculum),前者是指學校所欲培養的能力、技能、態度和價值等,而後
者是指學校運作的現實,即「學校或教室每日實際教了些什麼?制度的組織方式、教材的選擇方
式等實際傳達了什麼?」
因此,學校不僅教學生讀、寫、算,而且教給他們態度、興趣、價值和理想;不僅教教科書
、教學指引等有形的東西,而且藉環境、氣氛、文化等,改變學生氣質,潛移默化;不僅教導某
些東西,也隱藏某些東西,不教給學生,仔細分析,學校提供四種課程:
(1)「顯著課程」(manifest curriculum)或「形式課程」(formal curriculum),是指課程標準
、教學指引、教科書或學校教育目標、學校規則之內的內容。
(2)「理想課程」(ideal curriculum),是「正式課程」的基礎,是影響「正式課程」的傳統、
文化、哲學等。
(3)「潛在課程」(latent curriculum)或「內隱課程」(implictic curriculum),是指學校文化
、價值氣氛、或結構特徵、組織型態等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功用。
(4)「隱藏課程」(hidden curriculum)或「空白課程」(null curriculum)是不教給學生的知識
、技能、方法、價值,基於某種原因把它「隱藏」起來,使它成為「空白」的;如日本歷史
教科書,在民國71年修改南京大屠殺…等事件;強調的是對日本有利的部分,隱藏的是日本
軍閥的暴行、虐殺的部分。
課程結構雖分為「顯著課程」、「理想課程」、「潛在課程」、「隱藏課程」,但是它們是
互相關聯的。「潛在課程」、「隱藏課程」不管是無意圖的結果或有意的安排都強力地影響兒童
的行為。華韋克強調「潛在課程」的重要:「教學時的態度比教學的內容更重要,教師的行為比
要求學生的行為更重要。影響(influence)比教學(instruction)更重要,影響則蘊藏於潛在課程
中。…不管顯著課程或理想課程教些什麼,不管校長或教師說些什麼,學生都依照潛在課程傳遞
的知識而行動。」
「潛在課程」的影響力如此巨大,如果其蘊含的信念或價值能支持「顯著課程」,則學校就
能發揮最大的功能,否則顯著課程的力量勢必被減弱,影響教育目標的達成。因此華韋克認為「
沒有理想課程,則教育過程缺少統整和方向,流於雜亂而支離破碎;沒有顯著課程,則原則和計
畫變成好高騖遠,不能實現;沒有潛在課程,則課程變成一愚人天堂,只有學習活動,而沒有人
在接受教育。」這四方面的課程各往不同的方向發展,課程設計時要同時兼顧,才能構成一整體
的課程(total curriculum)。(歐用生 1998)
2.課程發展的意義
課程發展的意義可以從兩方面來探討,一從它的定義來看,另一則從發展層次來看。
課程發展(curriculum development)一詞,在一般課程文獻中,都認為與課程計畫(curriculum
planning)、課程設計(curriculum design)、課程編製(curriculum building)、課程建構等詞
同義,都指課程結構的發展。以下舉數種定義加以說明:
塔巴(Taba 1962)認為課程發展是一種敘述,以確定課程的構成元素,闡明因素間的關係,指出
組織的原則,以及組織的要求條件,使它們能圓滑運作。
詹森(Johnson 1969)指出,課程發展有三個觀念:
(1) 將選擇好的、有次序的學習結果加以安排,以便於教學。
(2) 安排選擇過的、有次序的學習經驗,供教學情境使用
(3) 計畫並提供學習經驗的架構。
畢強普(Beauchamp 1981)認為,課程發展是指目標和文化內容的實質和組織安排使其經由學
校教育的階段,逐步進展和充實。課程發展有二個層面,一為文化的整體實質,構成元素和安排
,即課程的內容部分;另一為課程之各部分的組織的形式,特別是文化內容的組織形式。
羅通(Latwton 1975)認為「課程在本質上是社會文化的一種選擇…課程就是學校選擇文化的
過程,而學校決定優先順序,付諸實施的方式,就是課程設計(curriculum planning)。」他從
這個觀點認為課程設計的主要課題是:
(1)探討決定什麼是教育知識的社會因素。
(2)如何引導學校課程的變化?
(3)如何使學生都能平等地接近知識?
另外有些學者則從課程編製或發展的步驟來說明課程發展的意義;以下分別說明之。
泰勒(Tyler 1949)強調,編製課程的第一步是以行為主義的觀點來確立明確而不含糊的行為
目標,依據這些目標以選擇教材,組織內容,發展教學程序,並實施教學評鑑。當某一目標沒有
達成時,刻成設計者必須重新訂定目標設計教材,以更有效地複製某些行為。他將此過程歸納為
四個法則就是所謂的「泰勒法則」(Tyler Rationale):
(1)學校教育所尋求的教育目的是什麼?
(2)為了達到這些目的,學校應提供那些教育經驗?
(3)如何有效地組織這些教育經驗?
(4)如何評鑑?
赫思特(Hirest 1969)的觀點也是一樣,他認為合理的課程包括三個要求:
(1)教育目標要清楚、明確。
(2)目標的問題和內容、方法的問題不可混淆。
(3)要循序漸進,由目標開始進行,然後轉到內容和方法的問題。
這可以說是整體地評估課程編製有關的許多因素。
其次,從課程發展的層次來看,課程設計者在課程發展過程中擔任的角色和責任,因層次而不同
,每一層次之間也因權力分配的性質而異。艾斯納(Eisner 1979)、薛勒和亞歷山大(Saylor
Alejander 1966)、古德拉(Goodlad 1979)、歐用生的課程發展層次說明與分類極為類似,茲將
其分類整理成下表:
- Dec 04 Fri 2015 23:54
精進教師教學能力:從創意教學談起
- Dec 04 Fri 2015 23:46
覺知行思 的 行動智慧
教育改革的行動智慧 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副教授林志成 |
- Dec 04 Fri 2015 23:33
思覺行盼 的 閱讀推動方案
- Dec 04 Fri 2015 22:17
學習型組織的五項修練
學習型組織在內涵上包含五個重要的修練,Peter senge以系統思考的觀點為核心,他提出邁向學習型組織的五個修練是: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共同願景、團隊學習、系統思考。這五項修練彼此互相影響,以系統思考加以整合:
- Dec 04 Fri 2015 22:14
學習型組織應用於學校之探討
學習型組織應用於學校之探討
彭雅珍
壹、前言
面臨資訊科技日新月異,社會變遷愈加迅速,競爭愈加遽烈的時代挑戰,邇年來先進國家教育改革莫不重視推動終身學習。為提昇國家競爭力與國民全人開展,行政院教改會於八十五年所提 「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中即以推動終身教育,建立學習社會,落實學校教育改革為教育改革主軸,又教育部於 「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中揭棻建立終身學習社會具體實施方案及推動學校教育改革,其中提出有關發展各類型學習型組織,視為邁向學習社會的重要關鍵 (教育部,民87)。學習型組織可說是起源於1970年代Argyris和Schon所提組織學習的雙環組織學習,指組織能利用經驗重新評估組織目標、價值和改變其組織文化 (引自吳清山,民86),而在1900年Senge博士提出第五項修練一書後達臻顛峰,掀起在相關學術界與實務界探討及應用的一股風潮。本文首要探討有關學習型組織的內涵與特徵,其次分析對於應用於學校.,發展學習型學校之啟示。
- Dec 04 Fri 2015 22:13
學習型組織應用於學校之探討
學習型組織應用於學校之探討
彭雅珍
壹、前言
面臨資訊科技日新月異,社會變遷愈加迅速,競爭愈加遽烈的時代挑戰,邇年來先進國家教育改革莫不重視推動終身學習。為提昇國家競爭力與國民全人開展,行政院教改會於八十五年所提 「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中即以推動終身教育,建立學習社會,落實學校教育改革為教育改革主軸,又教育部於 「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中揭棻建立終身學習社會具體實施方案及推動學校教育改革,其中提出有關發展各類型學習型組織,視為邁向學習社會的重要關鍵 (教育部,民87)。學習型組織可說是起源於1970年代Argyris和Schon所提組織學習的雙環組織學習,指組織能利用經驗重新評估組織目標、價值和改變其組織文化 (引自吳清山,民86),而在1900年Senge博士提出第五項修練一書後達臻顛峰,掀起在相關學術界與實務界探討及應用的一股風潮。本文首要探討有關學習型組織的內涵與特徵,其次分析對於應用於學校.,發展學習型學校之啟示。
- Nov 19 Thu 2015 16:23
你對「青少年染髮行為」有何看法?持贊成或反對觀點?
- Nov 19 Thu 2015 15:57
國際移動力的培養
國際移動力的培養
這是一個「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的時代。由於資金、科技、資訊、文化、人才的快速地跨國流動,全球(global)與在地(local)的互動性,越來越強。兩者的連動關係,彰顯了自我與他者一體共生的有機關係。同時,這也是一個「競合」(co-petition)的時代,世界各國都處在一個既競爭(competition)又合作(cooperation)的狀態,這兩者的辯證關係,透露了以合作為競爭基礎的事實,但也弔詭地透露,沒有競爭力就無法與人合作的權力關係。全球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也反映了上述的「國際化」現象,因此各國高教莫不把國際化當作學校發展重點,希望培養學生未來具有國際競爭力,因此積極透過各種手段策略,與各國友校建立國際合作關係,選送學生出國進修實習,透過交互培養或共同訓練,以增強學生的跨國交流學習的經驗,也同時大量招收外國學生,企圖創造「校園國際化」的學習環境,以培育學生國際化的素養與國際移動的能力(global mobility)。
- Nov 19 Thu 2015 15:51
移動力,比在地人更在地
- Nov 19 Thu 2015 15:48
未來的一軍
- Nov 19 Thu 2015 15:45
全球化競爭 移動力決勝負
當中國年輕學子積極出國留學、尋求外派機會,台灣多數年輕人卻選擇待在家鄉過小日子。面對激烈的全球化競爭,「移動力」已成為勝負關鍵。台灣年輕人是否會淪為怕別人進來、也怕走出去的溫水青蛙?
「掉到水裡你不會淹死,待在水裡你才會淹死,你只有游,不停的往前游,」電影《海闊天空》主角成東青對著台下懷抱美國夢的莘莘學子,慷慨激昂地說著夢想。
- Nov 19 Thu 2015 15:31
試評論西周實行封建制度的利弊。如果你是周武王,你會否推行?
- Nov 14 Sat 2015 10:59
批判教育學(Critical Pedag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