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10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教育發展新契機-實驗教育三法

 

n893288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全民教育— 補救教學的基本概念與實施

n893288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談建構主義的教學

周崇儒/臺北縣北港國小教師  

壹、前言

  近年來,我國教育改革掀起了一陣「建構主義」的旋風,幾乎襲捲了國小的課程與教學。建構主義者強調人是知識結構的建構者,他們認為兒童是主動的思考者 (thinker)-創發者(creator)和建造者(constructor)。這種主動建構意義的認知觀點,對學校課程、教學和教師產生了極大的衝擊(游家政,民87)。

n893288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浚柏擬試寫題目

 

n893288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行筆記

n893288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育行政組織興革的定義在於教育行政組織為了生存與發展,試圖改變原有狀態以適應環境變化所做的努力;若其不限於深思熟慮過後所作的興革,亦包括非預期的興革。

壹、教育行政組織興革的參與者

n893288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四、國立大學自籌經費鬆綁之探討

條例第十條規定:「校務基金有關年度預算編製及執行、決算編造,應依預 算法、會計法、決算法、審計法及相關法令規定辦理。但捐贈收入、場地設備管 理收入、推廣教育收入、建教合作收入及第七條之一投資取得之有關收益不在此 限,惟應由各校自行訂定收支管理辦法,並受教育部之監督。」根據立法院公報 第八十八卷之第六期院會紀錄,民國 84 年 12 月間該院教育、預算、財政三委員 會報告審查行政院函請審議「國立大學校院校務基金設置條例草案」時,曾記載 教育部政務次長楊朝祥之說明如后:

n893288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公務員廉政倫理規範

1.中華民國九十七年六月二十六日行政院院臺法字第 0970087013 號函訂定發布全文20點;並定自九十七年八月ㄧ日生效

n893288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規範倫理學英語:normative ethics)研究人們在日常生活的道德行為中所遵守的規則。當人們思考對於某件事情應該怎樣做出對的行為之時,規範倫理學的各種理論試圖給出不同的行為指南,即解答這問題的程序。[1]這些理論對於決定正確或錯誤行為的道德規則提出建議。總體而言,這些理論給出人們應該遵守甚麼模樣的道德行為規則。這就好似交通法規,按照常理,只要遵守交通法規,就可以自由自在的在大街小巷到處行駛。但是,實際而言,並不是這麼簡單,因為規範倫理學主要分為三種理論,每一種有其獨特的道德觀,對於很多論點存在互不相容之處。一般人時常會因此感覺困惑,不知道應該遵守哪一種理論。這三種理論分別為,目的論義務論德性倫理學(virtue ethics)。[2]:11-12

理論縱述[編輯]

任何行為都涉及到三個部分:後果、行為本身(包括動機)、主體(行為的推動者)。目的論強調的是後果,行為的對與錯是決定於後果的好與壞;義務論主要關注的是行為本身,特別是促使行為發生的動機,行為本身的特點決定了行為的對與錯;德性倫理學聚焦於道德主體,即行為的推動者,道德主體的性格為倫理行為的推動力。[2]:11-12[3]:80-81

n893288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領導行為學

 

[隱藏]

n893288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校革新之要務─落實校長教學領導

 

壹、前言

 

n893288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課程設計的三種基本模式-目標、歷程、情境

n893288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黃義良(民89)。國教世紀,19127-32

泰勒的課程觀及其對國教課程革新的啟示

n893288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敬請 各位主任班學員提供下一輪試題 

敬請  各位學員 每人提供六題  再由本人彙整後再分配寫題  

n893288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Taylor(1995)比喻學校建築為一本「三面立體的教科書 」,不僅具備功能性的藝術外型、一處 美的場所,更是一個能引發學習的刺激中心。

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2898/6/701106.pdf

n893288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空間領導的概念 學校的規劃和興建需結合教育董事會、社區團體代表、學區長和其同仁,以 及一群方案專家,Tanner & Lackney(2006)認為此一複雜的工作可稱之為「領導」 (leadership),而展現領導功能的人,有責任設定方向、建立目標和成就測量,同 時也強調長程目的和目標的發展和執行,統整規劃和設計活動,確認資源的需求 大於供應。發展學校設施必須要有的一個領導觀念,即再認知將目的和目標轉化 為有利於教與學的物質學習環境的重要性。惟,許多領導者和管理董事會不理解 此一觀念,導致許多學校物質環境和適應課程的教學策略之間失去和諧。以下擬 先說明空間領導的名詞,再闡明空間領導的涵義。 (一)空間領導的名詞 「空間領導」在中文,應為「教育空間領導」或「學校空間領導」的簡稱, 主要係為與「課程領導」、「教學領導」和「行政領導」,作對稱性的簡稱所致。 至於英文字,「空間領導」不易找到相對應的文字,比較接近的有 1914 年成 立於美國芝加哥的「學校建築行政人員協會」(The Association of Physical Plant Administrators, APPA) ”,所建立的「教育設施領導」Leadership in Educational Facilities”網站(http://www.appa.org/);APPA 是一個國際性的協會,有美國、加拿 大和其他各國 1,500 學習機構參加,會員有來自大學、中小學、學區、博物館和 公園和各級政府的教育設施專家,APPA 的機能在提升教育設施品質,促進教育 建築的革新,使教育設施具有卓越的行政、規劃、設計、建造、維護和營運,並 將教育設施專業拉高到較高的執行經理和領導者層次,協助他們轉化其機構成為 引人和支持的學習環境(The Association of Physical Plant Administrators, 2008)。 其次,在論述觀念上融通而英文字亦最為接近的應是 Tanner 和 Lackney(2006) 《教育設施規劃:領導、建築和管理》(Educational Facilities Planning: Leadership, Architecture, and Management)一書,書名有統整的「空間領導」概念。Tanner 是 芝加哥大學教育領導的教授(Professor of Educational leadership, 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並在該校設立學校設計和規劃研究室(School Design and Planning Laboratory)目的在領導公私立學校革新教育設施規劃和學校設計。Lackney 是威 斯康新威斯康新大學麥迪遜校區(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工程學院的助 理教授,也是教育設施規劃設計和設施管理方面的專家。Tanner 和 Lackney(2006) 的教育設施規劃和領導的專著論述,希望提供教育領導者和學校領導者,能創造 出革新教育設施和物質學習環境之知識,並與建築師、學生、老師和社區人士一 起參與規劃、設計學校設施,以改善並確保發展適切的 21 世紀學習環境。 根據 Johnson 的研究「領導通常是對任何和所有問題的解決」,至少大家期 望學校領導者能著手缺乏資源問題以發展良好的學校。Johnson 於 1996 年提出 3 個領導的分類:(1)教育領導(educational leadership),即承擔願景的創造、引領改 革運動,使學校領導者投入變革;並認為願景不是來自提倡者的一個字,而是一 個未來的計畫(a plan for the future)、學習的重要性、特定的教學取向,或是一項 信念「所有孩子都能學習」(all children can learn)。(2)政治領導(political leadership),如果興建一所新學校意即在地圖上獲得一個社區,則政治會有利於 學校設施發展。例如,綜合高中最受重視,此一高中已成為皇冠上的珠寶,人們 搬入社區並給付過高的稅係因意識到該高中提供一個卓越的教育。我們也知道, 長期以來一所好學校,尤其是新學校,會讓人們遷入學區。興建的政治或甚至更 新歷史性學校,都會是學校和社區的驕傲。(3)管理領導(managerial leadership), 主張領導者可以管理,以及管理人可以領導。例如,學校董事會將提供教育服務 授權給學區長(the superintendent),期望他任命教師、分配資源、督導教學和學習。 學區長也許會增進創意教學和培育革新方案,但如果校車不跑,或學生行蹤不 明,則會評判為失敗的管理人,也不是成功的領導人。進言之,如果學校倒塌、 維護不當、屋頂漏洞,學校會被視為失敗,因此管理領導是極為重要的(引自 Tanner & Lackney, 2006)。由此可知,學校空間的規劃、設計、建造、管理和營 運,也需運用各種領導原理,使之更臻完善。「空間領導」也成為「教育設施規 劃」或「學校空間規劃」與「領導理念」的統整名詞,其英文可以 ”space leadership” 稱之,以資與「行政領導」、「課程領導」與「教學領導」等英文名稱相對應融通。 (二)空間領導的涵義 空間(space)是一次元、二次元或三次元所界定的範圍,如:距離、面積、體 (Webster's Ninth Collegiate Dictionary, 1987, p.1129)。學校空間(school space)係指 學校內校舍、校園、運動場和附屬設施所組構而成的「點、線、面、體」環境。 學校空間的分類,最常用的方式之一,是依學生活動的動靜態性質予以區分,包 括(湯志民,2006a): (1)靜態區:以教學、研究、實驗為主,包括普通教室、專科教室、圖書 館、特殊教育班教室和幼稚園等等。 (2)動態區:以體育活動為主,包括田徑場、球場、遊戲場、游泳池、體 育館、學生活動中心等等。 (3)中介區:以行政管理、休憩交誼和服務聯繫為主,介於動態區與靜態 區之間,具有緩衝和聯繫之效,包括各類行政辦公室、保健室、教具室、體育器 材室、會議室、警衛室、合作社、交誼廳、庭園水池、陽臺綠地,以及通道、餐 廳、宿舍等等。 學校空間另一種最常用的分類方式,是以行政、教學、休憩、活動的使用功 能性加以區分為:行政區、教學區、活動區、休憩區、服務區、通道區、特教區 和幼稚園。 參考前述領導的定義和學校空間的說明,可將「空間領導」界定為:領導者 透過規劃與運用校舍、校園、運動場和附屬設施,以建構對學校課程、教師教學、 學生學習、行政管理和社區公關,具有實質影響力的「點、線、面、體」環境, 以引領學校空間和教育發展之歷程。析言之: (1)空間領導的本質,是引領學校空間和教育發展的方向。 (2)空間領導的對象,係指組織中的成員,包括領導者(如校長、主任或學科 召集人等居於領導職位者)與被領導者(如教職員生)。 (3)空間領導的行為,是朝向學校組織與成員的共同目標的各項策略與行動, 這些策略與行動就是透過規劃與運用校舍、校園、運動場和附屬設施,以建構對 學校課程、教師教學、學生學習、行政管理和社區公關,具有實質影響力的「點、 線、面、體」環境。 四、空間領導的模式 空間領導的模式,擬以 Tanner 和 Lackney(2006)的「發展教育設施的程序模 式」和「發展學校設施的前提」作為概念介紹的代表,茲分別說明之。 (一)發展學校設施的前提 Tanner 和 Lackney(2006)提出「發展學校設施的前提」(premises for developing school facilities)(如表 2),要述如下: 1.前提 1:強有力的領導是必要的 領導者應該創造一種氛圍,可以讓組織內的人在發展學校設施的複雜工作中 提供協助。主管發展、供應和管理學校設施的人必須懂得學校設施的基本觀念, 也能傳達教育目標,以及社區和學校之間的關係本質。他們須有能力領導學校系 統朝向理想邁進。這些領導者對於服務民眾具有與生俱來的責任。究竟應由誰來 領導,端視居於設計和建造一所學校所有必要的活動內涵中哪一階段而定。例 如,課程計畫者也許不是籌款建校階段的最佳領導者。在學校發展歷程中,強調 的重點任務不同,領導者亦有所不同。然而,通常是由學校的行政主管向最後的 決策主體—政府委員會建議。 2.前提 2:學校系統有明確界定的方向—任務和願景 我們假定領導者會去發展策略以實現此方向。任務和願景必須界定清楚並 為學校和社區所了解,特別當學校發展有其預定進程。最重要的是,學校方向必 須包括學校設施規劃和設計的基本考量—學習和教學的願景。在領導者的任務陳 述和主要計畫中,我們必須看到教育設施的存在是有利於任務達成的。我們必須 努力確保學生行為與學習和自然與建造的學習環境之間的彼此聯繫。若缺乏這種 聯繫,也許代表我們的教育系統內存在的「黑洞」(a black hole)。 3.前提 3:建立長期目的與目標 因為學校可能持續使用 50 年以上,必須被視為社區資源和建築。因此,長 程計畫意味著尋求方案和經濟上的各種可能性—長程計畫必須要求資金方案的 各階段的成本-效益分析。例如,在未來學校建築方案的決策過程中,預期的學 生註冊人數和價值工程(value engineering)是兩項重要觀點,有助於預防降低學習 優勢和整體成本的錯誤發生。但是,在學校委員會任期短,學校行政主管轉換率 高的氛圍下,長程計畫的維持有其困難。如此一來,監督長程目的和目標的實踐, 和當學校領導者換人時修正學校發展目標,成為社區的責任。 我們都知道當領導上層改變時,會發生組織方向和目標的驟變,而組織亦可 能再造,這些改變當然影響學校設施的發展。當一位新學區長被任命,我們經常 會聽到組織再造和重訂方向。正如 Townsend 指出,組織再造就身體動大手術一 樣,不宜過於頻繁。 4.前提 4:將目的和目標轉化為物質的教學場所和空間 規劃者和建築師應清楚地了解,以學校學習環境的觀點,課程和教學方案的 應用為何?物質環境真能影響學生行為,因此,也影響了學習。學生學習的場所 是課程和教學的重要元素,應該在領導、課程和教學視導的學術研究和專業研討 上受到重視。 附屬於前提 4 的活動稱為「教育方案」(educational programming)階段,一直 延伸到設計發展和建造文件。在學校延續的生命中,課程當然會改變,教師希望 教學的方式也會改變。因此,審視現在的和未來的課程和教學方案非常重要,以 避免學校建築設施和科目內容、學生學習和教學方法之間,不能配合,而產生「過 時」的現象。這樣的考量有必要去規劃彈性的、和適合發展的學習空間、學校家 具和科技。 5.前提 5:將規劃和設計活動加以統整 在歷史文獻中,大多數的規劃方法都是線性的,這裡建議的模式則是全面的 (或綜合的),允許領導者和利害關係人之間相互作用。我們贊成 Mcguffey 的看 法,「縝密的規劃、設計和建造過程的管理,將提供一個全面性、彼此重疊、非 線性的方法來產出設施方案。」對於規劃、設計和建造方案而言,時間管理是必 要的。因此,我們建議以 Kowalski 1989 年所提統整規劃模式來修正。這個修正 包括領導的成分:資料、資源和資訊基礎,社區和教育人員的投入。Moor 和 Lackney 於 1994 年提出一個類似的程序,稱為「統整的教育設施發展模式」 (integrated educational facilities development modle)。 統整不僅指不同階段之間時間的壓縮,也指在教育規劃、形成方案和概念 設計階段的分享決策和協力合作。規劃和概念設計之間的距離,也許代表了整個 學校設施規劃和建造過程之間的最大落差。學校和社區的人經常抱怨,他們參與 規劃和概念設計,但是,當學校建築完工,卻驚愕地發現看不到他們曾做過的努 力。今日既然有了適當的領導和資訊,學校設施的世界裡不會再發生這種現象。 我們的模式鼓勵也要求「投入」,從規劃、方案、概念設計,一直延續到設計和 建造階段。 6.前提 6:管理是系統化的:資料導向和目標導向 在資訊年代,透過有效的危機管理使危機的發生減到最低,至為需要。管 理系統應包括績效責任,即既定目標和結果的比較,這是將組織結合一起的黏著 劑。有時管理者是一個領導者,有時領導者是一個管理者。管理者和領導者必須 知道要去作什麼,預備好策略去執行計畫,並能了解最後結果和預期結果之間的 比較。他們也必須認知,發展和準備學校的景況經常是困惑而混亂。 我們介紹的發展模式,應該有助於建造符合學習和教學目標的學校。即使 建造環境的成效可以用既定目標和標的來加以評量。雖然效果的評量可採用後評 估,若一種設計顯示無法促進教育目的和目標,使用這種方式可能嫌太晚。政治 的現實,除非所有政黨在學校設施發展歷程的啟端,共享既定的學習和教學的目 標,最後的結果可能不是建造出促進學習目標的環境。我們都聽說過建築計畫未 能完全落實的事,因為承造商不願照著做—例如:這處、那處少了窗戶,某個空 間缺了通風口,隔音效果的處理被剋扣掉了。整體管理超越了提供學校設施的規 劃、設計和建造階段,含括這些活動的混亂政治環境。在整體管理下,我們發現 建築和土地的運作和維護,支持著校舍、遊戲場、自然步道、和其他戶外學習環 境,運作和維護管理從規劃和設計開始。 7.前提 7:資源的需求大於供應 我們的目標是,對於提供資源的社區儘可能加強回饋。為了加強回饋,我 們必須了解物質環境如何影響教學、學生、學習和行為,並能在規劃和設計中, 運用價值工程策略。 獲得財政資源是必要的,因為這個作用支配了所有規劃、設計和建造的活 動。教育行政者經常僅願意提供「堪用」的最低需求基金,而不願意提供「適用」 的足夠基金,去執行符合教育方案需求的建築設計,以及適當的運作與維護管 理。我們期待資金有效能、有效率的運用,包括規劃、建造和維護一所學校和其 周圍資產,所有投入的時間、人員和工作。其目標是提供一個結構完善、具備教 育效能、具績效責任、合理的和節約的產品,包括戶外學習區。學校建築若要符 應教育效能,除非建築設計將教育方案納入,並能滿足學習和教學需求。「節約 的」和「合理的」這二個字並不一定是指「便宜」,「效能的」並不是指刪去不必 要的學習空間和場所。最後,校舍建築在反映財政績效責任的同時,必須也能反 映教育方案的績效責任。 8.前提 8:學校和社區之間的協力和合作是必須的 學校和社區應以協力的態度共同合作,以確保學校設計和建造能有助益於 教導和學習,並作為一個社區的中心。如安全的環境脈絡,教師和學生的安全和 保全等要素,正是此過程自然產生的預期性副產品。社區的投入讓「置入」(buying into)方案和其結果,變得容易。Sanoff 提出社區參與最完整的描述,在〈社會建 築的眼界〉(scope of social architecture)一文中,他指出,欲改造環境和住在其中的 人,參與是必要的。在學校設施規劃上,社區參與更是高度重要,社區不被視為 消極的當事人,而是投入的顧客。 Myers 和 Robertson 提供數種聯繫社區的建議,他們的模式與策略計畫方式 平行運作,可以運用在大部分學校設施規劃階段。不管用哪一種模式或途徑來進 行參與,最終目標是去影響學校設計的改變,使其能符應和促進變革中的課程。 表 2:發展學校設施的前提 前提 1 強有力的領導是必要的 前提 2 學校系統有明確界定的方向-任務和願景 前提 3 建立長期目的和目標 前提 4 將目的和目標轉化為物質的教學場所和空間 前提 5 將規劃和設計活動加以統整 前提 6 管理是系統化的:資料導向和目的導向 前提 7 資源的需求大於供應 前提 8 學校和社區之間的協力和合作是必須的 資料來源:Educational facilities planning: Leadership, architecture, and management (p.54). C. K Tanner and J. A. Lackney, 2006, New York: Pearson Education, Inc. (二)發展教育設施的程序模式 Tanner 和 Lackney(2006)提出「發展教育設施的程序模式」(A procedural for developing educational facilities)(如圖 2),圖中標示 1、2、3、4、5、6、7、8 則 是「發展學校設施的前提」。Tanner 和 Lackney 並提出 6 個假設來支持發展模式 的結構:(1)整個學區教育設施方案的規劃和管理強調教學與學習,以增進學校 的任務。(2)所有學生可在適切地學習環境中學習。(3)學校的發展,通常發生於 當地、州和聯邦管理政策的脈絡中,包括基金方法和提供學校學習環境的所有法 定觀念。(4)教育設施發展是一個持續的歷程,因此學校系總是會形成資料和資 訊,以適於此一複雜歷程的所有概念。(5)模式的結果是發展安全、舒適和適切 的學習環境,以利多元文化社會中的教學與學習。(6)大量提供適切的資訊和資 源,以利規劃和可用的決定。 Tanner 和 Lackney 強調「發展教育設施的程序模式」是呈現規劃和設計教育 設施的程序模式,評鑑則如一持續的歷程整個貫穿。圖中平行方格顯示在線性和 互動模式中的規劃歷程,垂直方格呈現資訊和資源的「專門知識」(expertise)和 「投入」(involvement),箭頭表示在指定歷程中,民眾和團體的投入和責任,例 如:這裡可能會有家長、學生社區人士和教育人員投入「建造」(construction)歷 程(市民監督委員會),但通常「建造」階段有專家的資源、技術和資料的投入, 社區的輸入並不多;對居於領導職位者「建造」則是一個直接責任,源自於「規 劃」、「方案」和「設計」階段。 「領導」(leadership),主要在指引出方向、願景、任務、決定和資源分配的 重要;當不同的工作加入此一複雜歷程時,「領導」要在所有階段指引分享願景 和責任。尤其是資料和資訊,對學校的發展和維護以促進教學和學習,甚為重要, 因此資訊的品質和流程,以及它如何在投入學校設施中的許多個體之間彼此分 享,對居於領導職位者和歷程中的參與者都很重要。當然,最後的決定總要留給 經管的董事會和學校行政主管,而學校行政主管則對所有建造方案的結果直接負 責。須注意的是,在「領導」和 5 個階段(規劃、方案、設計、建造、管理)之間 皆有互動。 其次,這是一個互動模式,社區和教育人員的「投入」(involvement)很重要, 尤其是在「規劃」、「方案」、概念「設計」和「管理」的領域中。個人在這些職 位透過蒐集和分析資料,並在分擔不同的領導職務中,做出有價值的貢獻──例 如,帶領一個委員會,並影響計畫和概念設計。 「規劃」(planning)究其本質,包括「領導」、「專門知識」、資源、資料和資 訊冊的運用,以及社區和教育人員的「投入」。 和「規劃」一樣,「方案」(programming)(轉化資料和資訊,從學習理念到空 間)運用「專門知識」,社區和教育人員則界定學校的學習領域。 「設計」(design)階段,包括傳統的建築興建傳遞歷程,以及註記參與人數。 然而,在此概念性架構中,「設計」依循的是來自「規劃」和「方案」團隊的資 訊,同時也相當依賴「專門知識」、資料和資訊的提供。在此,目的和目標轉化 為利於教學和學習的物質空間,接這「規劃」和「設計」活動,統整為「建造」 的文件。 學校的「建造」(construction),儘管有多套的計畫,還有建造人員、建築師 和工程師,仍要依賴民眾在設計階段的投入,並與提供資料和資訊的人互動。「建 造」的結果,要受到居於領導職位者和營建經理的嚴格監督。 設施「管理」(management)也是一項功能和前提(前提 6),包括使用和用後 評估(postoccupancy evaluation)──營運和維護。管理設施和「規劃」、「設計」歷 程應一起開始;因此,「管理」在此用以承續「規劃」、「設計」和「建造」之後 的設施管理。如果教育目標與建造階段相符,此一模式可協助決策者作決定。「管 理」接著仰賴社區、教育人員,還有營運和維護者的專門知識。 須提的是,在「領導」之中,民眾的直接投入,有必要貫穿於整個發展學校 設施的歷程(參見圖 1 中,領導貫穿到評鑑),主要係透過「專門知識」(expertise)、 社區和教育人員的互動和投入。例如,社區和教育人員有責任提供特定的資料和 資訊(如歷史資訊和發展,以及哲學的闡述);他們在「規劃」、「方案」、「設計」 和「評鑑」階段互動,但在「建造」和「管理」階段並不扮演主動的角色。要注 意的是,透過提供資料和資訊,以及描繪此一資源,社區和教育人員直接與具有 不同的發展學校設施觀念之專門知識的人互動,以協助他們在「規劃」、「方案」、 概念「設計」和「管理」中一起工作。 或許,有經驗的規劃者和建築師很快即可看出圖 1 的模式輪廓,僅僅是投入 在教育的學習環境發展中極度多面向活動的單一切片。在發展學校的歷程模式 中,投入和互動歷程是領導的重要工作。至於,何種領導類型對發展學校設施的 模式最為有利?Tanner 和 Lackney 則強調:教育局長和其他領導者在規劃、教育 方案、設計、建造和管理的互動歷程中要保持和諧,居於領導位置的人要提供發 展未來設施的方向,增進「參與領導」(participatory leadership)讓不同的團體投 入於歷程中,增進問題的革新改造。 圖 2:發展教育設施的程序模式 資料來源:Educational facilities planning: Leadership, architecture, and management (p.52). C. K Tanner and J. A. Lackney, 2006, New York: Pearson Education, Inc. 五、空間領導的策略 「空間領導」要有更大的效果,以帶領學校空間和教育的革新發展,需有許 多有效的實施策略。依筆者的研究和經驗,空間領導的策略可就規範空間標準、 主導空間規劃、辦理空間比賽、推展空間政策、發展空間特色、推廣空間理論、 建置空間情境等七項,分別說明之。 (一)規範空間標準 規劃 2.3.5.7.8 管理 6.7.8 建造 4.6.7.8 設計 4.5.7.8 方案 2.3.4.5.7.8 專門知識 資源、資料 和資訊 提供作為 規劃、 設計、 建造和管理 學校設施 1.2.3.4.5.6.7.8 投入 家長、 學生、 社區和 教育人員 2.3.4.5.7.8 領導 1.2.7.8 評鑑 1.2.3.4.5.6.7.8 「空間領導」的第一個策略是「規範空間標準」,亦即教育行政主管單位透 過國家標準的制訂,以引領學校空間的革新和教育發展,同時也能保障學校空間 能保持一定的水平,以維護師生得教學權益。例如,教育部(2002a)公布「國民 中小學設備基準」,教育部(2005)公布「普通高級中學設備標準」。 其中,「普通高級中學設備標準」中的「高級中學學校建築及其附屬設備標 準」由筆者負責修訂,修正重點包括:(1)界定設備標準之性質,如以「基本設 備」為需求基準,並增加「擴充設備」以符應學校之特殊需求;其中,有加註※ 者,為擴充設備,各校可斟酌購置;未加註※者,均屬基本設備,各校須編列經 費逐年添置整備。(2)校地標準,使其與「國民中小學設備基準」銜接,並新增 樓地板面積列入校地面積合算之計算公式,使校地標準大大提高其合理性與可行 性。(3)校舍數量,新增物流中心、教材製作室、家長會、教師會辦公室、擴充 行政辦公室和教師研究室面積等。(4)附屬設備,新增「行政辦公室」、「教學研 究室」、「教材製作室」和「普通教室設備」等空間、設備、配置與使用人數之說 明。(4)基礎設施,新增無障礙設施、綠建築設施、公共藝術等項。使整個設備 標準,可讓負責新建、改建或重建的校長,能有學校建築配置原則,校地標準, 校舍空間、數量和設備之全貌,並新增許多新空間,以促進學校空間革新,帶動 高中教育新發展。 (二)主導空間規劃 「空間領導」的第二個策略是「主導空間規劃」,亦即透過整體校園規劃與 設計的審議,使學校校園規劃能符合都市設計和學校未來發展需求。例如,宜蘭 縣政府教育局 1989 年起審查全縣中小學校園整體規劃,使宜蘭的學校建築成為 臺灣的新典範(湯志民,2006b);各縣市政府教育局處也成立校園規劃委員會(如 臺北縣、臺北市、臺南縣等),或委託學者專家審議(如基隆市教育處的創意校園 和優質校園規劃,包括規劃觀念研習、規劃設計指導和經費需求審查);還有, 教育部九二一震災學校校園重建,包括徵選建築師、整體規劃與設計、發包與施 工,以及「整建國民中小學教育設施計畫」、「整建國民中小學老舊危險校舍計畫」 及「教育優先區計畫」等經費,大量挹注縣市更新校園,讓過去的舊校舍,如獲 甘霖般的大量新建或更新(湯志民,2006b)。 其中,筆者擔任過臺北縣、臺北市、臺南縣校園規劃委員會委員,協助中小 學新建和改建之整體規劃設計之審議;也協助基隆市教育處創意校園和優質校園 規劃之觀念研習、規劃指導和經費審查;至於,教育部中小學校舍整建或重改建 之整體規劃設計,筆者亦多次參與審議,以修正錯誤空間量和不當配置,並提供 校舍空間新觀念和學校未來整體發展的方向。 (三)辦理空間比賽 「空間領導」的第三個策略是「辦理空間比賽」,亦即透過獎勵金的激勵,鼓 勵學校規劃與經營校園創意空間,促進校園營造動能,使學校成為優質校園環 境。例如,教育部(2002b)《創造力教育白皮書》提出「創意學校總體營造」行動 方案,各縣市政府隨之積極辦理校園創意空間與設計,如臺北縣政府(2005)辦理 校園創意空間經營暨環境教育融入課程;基隆市政府教育局(2005)推動創意校 園;彰化縣政府教育局(2005)實施永續校園創意空間規畫;臺南縣政府(2006)推 動創造力教育校園創意空間規畫;臺南市政府教育局(2007)推展創意校園營造— 創意學習步道計畫。這些校園創意空間與設計之目的,主要在於營造各校型塑創 意校園,尋求學校本位特色,建立多元主題特色學校,建構有利於師生創造力之 生活空間、學校經營和校園文化。其次,全國學校經營創新獎 2003 年開始舉辦, 「InnoSchool 2006 全國學校經營創新獎」,獎勵校園環境美化創新(中華創意發展協 會,2006)。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2006 年開始辦理的優質學校「校園營造」評選, 有效提升校園環境規劃、布置與運用。 其中,筆者曾擔任第一屆大學「創意學校總體營造」創意空間營造之評選委 員;尤其是,連續三年受邀擔任臺北市優質學校「校園營造」的評選委員,近二 年除擔任主審之外,更為文提出優質學校校園營造的指標及其意涵(湯志民, 2007),提出具體指標,詳述其意並舉例說明,以利學校參照並發展學校空間特 色。 (四)推展空間政策 「空間領導」的第四個策略是「推展空間政策」,亦即透過經費補助或引進 新觀念,鼓勵學校規劃與經營校園新空間,創造學校特色,或提升學校建築使用 效能。例如,1968 年,實施九年義務教育,大量新建標準型波浪式設計之校舍, 象徵三民主義,倫理、民主、科學及九年國教;1986 年,推動教學革新,倡導 開放空間和班群教室規劃;1999 年,九二一地震校園重建,教育部推展「新校 園運動」; 1995 年,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率先依法編列預算設置行動不便者設施, 推廣無障礙校園,引介空間人權;2002 年,因應全球暖化,倡導綠建築,推展 永續校園。2006 年起,教育部推展優質高中和高中職優質化,補助高中職改善 環境設備;最近,臺北市教育局補助中小學優質化經費,每校 3 千萬元,整修建 老舊校舍,讓舊校舍風華再現;教育部因應少子化之發展,倡議閒置空間活化與 再利用。 其中,筆者曾協助臺北縣市新建國小開放空間和班群教室規劃,並擔任教育 部優質高中和高中職優質化評審與輔導,協助高中運用經費經營特色,改善環境 設備,增加學習資源,提升教學環境品質。 (五)發展空間特色 「空間領導」的第五個策略是「發展空間特色」,亦即透過學校 SWOT 分析 (分析學校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運用各項資源和學校條件,規劃與經營學 校特色,形塑校園建築風格,以利學校永續經營與發展。例如,臺北市麗山高中、 國立政大附中「學科型教室」設計,臺北市健康、新生、永安國小班群開放空間 規劃;基隆市正濱和碇內國中,暖暖、仁愛、尚仁、南榮、西定、中和、中興、 成功、七堵、長樂、正濱、東信、暖西和港西國小的創意校園空間(基隆市政府 編印,2008);臺北縣深坑國小、臺南市億載國小、屏東縣彭厝國小和後庄國小 的永續校園環境;宜蘭縣南澳中學(泰雅族)、花蓮縣太巴塱(阿美族)和谷風國小 (布農族),南投德化國小(邵族)、蘭嶼朗島國小(達悟族)、屏東縣望嘉和三地國小 (排灣族)、高雄縣多納國校小(魯凱族)等,深具原住民文化校園環境。通常,創 建新校,易整體規劃、發展理念並利學校經營(如臺北市天母、敦化、中正和龍 門國中),老舊校舍則可從情境布置和裝修上著手,使校園環境更具教育文化內 涵,並突顯其學校風格與特色。 其中,筆者協基隆市國中小的創意校園空間營造,係依發展基隆或各校特色 來規劃設計。至於,政大附中係筆者創建之學校,無圍牆和學科型教室設計、無 障礙環境、文化藝術空間、性別平權空間、以教學為中心、班班有單槍和全校無 線上網的資訊科技環境,提供豐富的教學和學習資源環境,每年約有 2000 名國 內外中小學校長、主任,大學教授和各界教育先進蒞臨參觀指導,政大附中的校 園規劃和學校創新經營,深受肯定,同時也成為影響臺灣中小學校園規劃與營造 的小尖兵。 (六)推廣空間理論 「空間領導」的第六個策略是「推廣空間理論」,亦即透過學術研究,運用 大學和研究所課程、各項出版品,將學校建築和校園規劃理論與實務,加以推廣, 一則為學校空間與建築發展留下發展軌跡,同時讓學校的校園建築規劃,有文字 資料可以參酌,更有利於學校空間理念的大量推廣。例如,教育部(1999)出版《國 民中小學學校建築特色專輯》和教育部(2003)出版《為下一代蓋所好學校:突破 與創新(新校園運動)》,旨在推廣其學校建築和校園空間規劃理念和成果。值得 注意的是,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自 1986 年創會起,每年出版一本年刊; 各教育大學、院系所,以及建築院系所開設學校建築與設備或教育設施規劃等相 關課程;國內許多期刊,如教育研究、教師天地、建築學報、建築師雜誌等,都 會定期出版學校建築專題;各教育研究所或建築研究所碩博士生,撰寫學校建築 與校園規劃相關論文;還有,許多專書的出版(包括學校文化、隱藏的空間、空 間就是權力、環境心裡學、學校建築專書等等);近幾年,教育行政和學校行政 專書(如秦夢群秦夢群(主編),2007;謝文全等合著,2006)都會將學校建築或教 育設施規劃納入,顯示其對行政領導的重要性不容忽視;學者專家以網站,提供 資料與資訊,推廣學校建築與校園規劃理念;此外,校長學分班和儲訓班、校長 主任研習班,「學校建築與校園規劃」通常都會列入必修課程,也顯示行政領導 者和校長應具有此方面之專業知識,以利學校空間規劃和境教環境之營造。 其中,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由蔡保田博士所創設,筆者師承蔡老師之 教誨,歷任理事、常務理事、秘書長和理事長之職,推動學校建築理論與實務不 遺餘力,1986 年起每年年刊都有拙作 1 至 3 篇,22 年來從未中斷;大學、研究 所和校長主任研習班、學分班和儲訓班之校園建築與規劃相關課程,筆者授課也 大概有 18 年的經驗。2002 年 6 月,筆者應澳門教育暨青年局之邀,赴澳門為全 澳學校校長及行政人員,做了二天六場的學校空間革新、校園文化藝術環境、臺 灣學校建築的轉型、無障礙學習環境、幼兒學習環境等專題演講和實務研討。2004 年起,筆者擔任教育研究輪值主編,定期編撰教育設施和空間等熱門議題,包括 永續發展的校園、教育環境:空間與人權、學校創新經營、教育的新空間、未來 學校,到本期的空間領導,持續的推廣教育空間理論。為使個人的學校建築與校 園規劃研究著作可以和有志之士分享,特架設個人網站 (http://www3.nccu.edu.tw/~tangcm/index.htm),歡迎各位蒞臨指導。 (七)建置空間情境 「空間領導」的第七個策略是「建置空間情境」,亦即透過學校情境「大、 多、精、巧、中」顯示其重要性,運用符號、標誌,強調所重視的學校空間,同 時經由空間獨特與重要性的加強,讓學校建築的境教空間和情境布置,產生潛移 默化之效。例如,空間的「大、多、精、巧、中」-圖書館的面積「大」,代表 學校鼓勵讀書和閱讀;學校休憩空間、社團辦公室等數量「多」,表示重視學生 的學習資源;教室設備和環境、教學研究室(教師辦公室)布置「精緻」,表示重 視教師的教學資源;校園處處有創意,建築、設備和庭園規劃「巧」妙,可引領 創意思維,也表示該設施受到重視並強化其功能;建築設施規劃位置居「中」, 不偏居一隅,表示其空間的領導位階較為重要。其次,空間運用符號、標誌,表 達所重視的學校空間,如 1-2 個籃球架和桌球桌貼上「女生優先」,顯示重視女 性空間;張貼無障礙標誌,表示重視身心障礙者的無障礙校園環境設計;學校願 景以圖像設計或將 Logo 拼貼、彩繪於主要出入口、川堂或校舍牆面醒目之處, 則有意將辦學理念和教育訊息透過點線面體的布置,隨時影響居於其間之人。 其中,筆者經營的政大附中,圖書館的面積「大」、學校休憩空間和社團辦 公室等數量「多」,教學研究室(教師辦公室)布置「精緻」,校園處處「巧」妙創 意,教學和學習空間位置居「中」,同時以願景(自由、自律、創意、活力)製作 大型公共藝術,以 Logo 作獎狀、校旗和校園辨識,強調女性和無障礙空間,也 一定程度的經由學校情境布置的大量訊息,凸顯學校的校風、辦學理念和教育重 點。 六、空間領導的方式 學校空間與課程、教學、學習、行政、社區關係密切,學校課程、教師教學、 學生學習、行政管理和社區關係,皆需空間與設備支援,以資營運。亦即,學校 空間規劃與設施營運,也可引領與促進課程設計、教學與行政效能,以及社區關 係。空間領導的方式,擬分為:以空間規劃帶動課程發展、以空間規劃引領教學 創新、以空間規劃豐富學習資源、以空間規劃促進行政革新、以空間規劃拓展社 區關係等五方式,分別加以說明。 (一)以空間規劃帶動課程發展 學校是教育的空間,學校設備標準會因課程而改,如普通高級中學設備標 準,2005 年甫修正公布,因應 98 課綱新課程實施,2008 年再行修正;此一情況 反映出,有課程有教室(或空間)、有教室(或空間)有課程,亦即課程會改變教室(或 空間)需求,改變教室(或空間)也會影響課程需求。因此,以空間規劃帶動課程發 展,是空間領導的方式之一。 例如,學校綠建築與永續校園規劃,帶動環保教育課程發展(如臺北縣深坑 國小,臺南市億載國小,屏東縣彭厝國小和後庄國小);學科型教室設計,強化 教室的專業教學機能(如臺北市政大附中、麗山高中,濱江國中);開放教育空 間,如開架式籃球場(場邊有籃球,如政大附中)、開架式失物招領架(宜蘭縣人文 中小學、南投縣普臺中小學),有助品格教育實踐;生活休憩空間設置,有助師 生人際交流,豐富空白課程和潛在課程;無障礙環境設計,促進對弱勢與特殊教 育的重視;性別空間規劃,增置更衣室、淋浴室、女生廁所、女生優先運動設施 (如政大附中),有助深化性別教育課程內容;公共藝術設置,透過美感與教育隱 喻的無聲語言,提升人文與藝術課程的價值。其次,與大學合作,運用大學空間 與設備,開設大學預修課程(如政大附中),運用遠距教學設備,可開設跨校選修 課程(如中原大學和中央大學);與企業合作設置潔牙教室(如臺北市大理國小), 或設置精緻的星象館和天文臺(如臺北市南湖國小),發展學校本位課程。此外, 規劃鄉土教室(如政大附中和臺北縣大成國小的茶藝教室,臺北市大理國小的皮 影戲教室和童玩教室),或將教學場域延伸至社區,以社區家長為師,促進鄉土 教育課程推展,甚至結合社區文化發展遊學課程(如臺北縣漁光國小)等等。這些 事例,皆顯示校園空間規劃,尤其是空間革新,更能有效支持、促進與帶動學校 本位課程、正式課程、非正式課程、潛在課程、空白課程的建構、發展與革新。 (二)以空間規劃引領教學創新 學校是提供教學的場所,教學目標、方法與歷程之需求,教學品質和教學效 能的提升,與教學空間與設備的新穎、精緻與多樣,有密切的關係。現代教學強 調「學習者中心」、「教學研究發展」、「提供學習資源」、「應用資訊科技」,教學 空間的革新可從規畫彈性的教室空間、建構融合的學習社區、設置充裕的研究空 間和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著手(湯志民和廖文靜,2000)。通常,空間大小與設備 的多寡會影響教學人數的容量,空間的形狀和設備的布置會影響教學的品質,空 間的配置與設備的機能會影響教學的效能。因此,以空間規劃引領教學創新,是 空間領導的方式之一。 例如,臺灣的中小學傳統教室的面積為 67.5 ㎡,班級學生人數平均國小約 30 人、國中 35 人、高中 39 人,比之美國中小學教室面積約 32 英尺×28 英尺(約 83.2 ㎡),班級學生人數平均 24 人,臺灣中小學每生教室平均面積明顯偏低,也 會影響座位排列、學習區劃、教學設備與情境布置效能(湯志民,2006b), Abramson(2003)建議每間教室設計最少要有 900 平方英尺(83.6 ㎡),並儘可能大 些,因大腦的研究告訴我們,要有較佳的運作,空間要容納得下 22 位學生、必 要的成人數,以及各樣的學習活動,因此近 10 年臺灣許多新建教室空間逐漸調 增至 80~90 ㎡實有其道理,尤以班群空間規劃,運用彈性隔板,增加空間彈性, 易因應教學人數的變化,也可引領協同教學的發展(如基隆市深美國小,臺北市 新生、健康和永安國小)。其次,改變傳統教室空間(如臺北縣菁桐、五寮國小), 豐富教學設備,布置學習區,也可活化教室的教學功能;運用學校建築、空間與 設施規劃數學步道,設計數學學習單,讓數學觀念可以具體化;教室裝置 e 化設 備,透過電腦、單槍、螢幕和無線上網環境,大大提升教學效能,運用電子白板 (如臺北市公館國小)或平版電腦(如政大附中)可豐富教學情境和內容,運用遠距 教學設備可促進教學創新(如麗山高中與美國航太總署(NASA)連線),規劃教學平 臺可分享教學計畫。此外,教室的座位配置、教學情境布置和學生作品展等,都 會影響學生的學習動機。這些事例,皆顯示校園空間規劃,尤其是空間革新,更 能有效支持、促進與引領協同教學、e 化教學、探究教學、欣賞教學、個別教學、 思考教學和有效教學之建構、發展與革新。 (三)以空間規劃豐富學習資源 學校是教育的場所,教育的對象是學生,學校的空間與設施的規劃,應以最 多的使用者-學生,作為核心思考,滿足學生學習和生活休憩之生理與心理需 求。學習資源的需求會影響學校空間的規劃,學校空間的規劃也會影響學生生活 休憩、同儕互動。學習資源豐富,學生活動自然多樣,可讓學校生活更具色彩, 學習資源過於簡陋,會遲滯學生的學習與互動。因此,以空間規劃豐富學習資源, 是空間領導的方式之一。 例如,規畫自足式教室(self-contained classroom),教室內設置電腦、網路、 視聽媒體、教材教具、情境布置等(如美國的中小學教室),以提供學生各項學習 資源;近 10 年臺灣中小學的教室,也開始強化提供各項學習資源(如圖書區、電 腦區、益智或休憩區),開放式班群教室空間績效最佳(如基隆市深美國小,臺北 市新生、健康和永安國小),也有將教室地板抬高改成木製地板,設計可以手動 升降的方桌,桌子降下後,可在教室中躺下午睡(如臺北縣菁桐國小),甚至飲茶 和棋藝休憩空間(如臺北縣雲海國小)。其次,圖書館設置於教學中心,有豐富的 館藏,規劃小團體、個人視聽研究座位、小會議室,提供輔助學習之 CD、DCD 等視聽媒材(如國立政大附中、三重高中、新店高中,臺北市南湖高中),或與大 學光纖連線(如政大附中與政大)益增大學圖書館資源;規劃攝影棚(如國立文華高 中,臺北市龍門國中、建成國中、興雅國小)將教學和學習成果錄製分享。此外, 強化生活休憩空間,增置庭園和休憩座椅,規劃多樣運動設施,利於學生休憩互 動;規劃社團辦公室和活動區(如政大附中),讓學生多元智慧和同儕互動,更有 空間醞釀、分享、學習和發展。這些事例,皆顯示校園空間規劃,尤其是豐富學 習資源,更能有效支持、促進與引領學生學求知、學作事、學相處、學做人之建 構、成長與發展。 (四)以空間規劃促進行政革新 學校行政、管理和營運,與學校空間和設備有密切之關係,如各處室辦公或 與師生公務互動方式,校園開放時間與方式,也會影響校園空間規劃和設備運用 模式。有效能的行政,需有效能的空間予以支持,學校建築空間與設施的良好規 劃和營運,可以最少的經費、人力、物力和資源運用,產生最大的行政效能;亦 即,學校空間規劃與設施營運,會影響學校行政的運作績效。因此,以空間規劃 促進行政革新,是空間領導的方式之一。 例如,學校空間規劃,傳統上以行政中心的規劃模式,改以教學中心的思考 (如政大附中、麗山高中),藉以強調教學才是主體,學校行政是提供教學服務之 行政服務新思維;教育鬆綁,校園民主化興盛,中小學紛紛設置家長會辦公室、 教師會辦公室及志工辦公室等,以擴大學校民主參與,因應學校本位管理的趨勢 與發展。其次,建構校務行政管理系統,學校行政業務全面數位化,設計易學安 全的檢索與彙整系統,實施電子公文交換與批閱系統,提供優質行政服務;校舍 建築設置自動化系統,如自動排煙窗、電捲門裝置障礙感知器、自動照明系統等 (如政大附中、文山特教學校),裝置保全、水電、照明、空調自動監控,發展學 校智慧卡,提供門禁讀取及回傳機制,確保學生安全(如臺北市中小學),以提升 行政效能。此外,學校員額有限,資源不足,學校運用委外營運( Operate-Transfer, OT),即由學校投資新建完成後,委託民間機構營運,營運期間屆滿後,營運權 歸還學校,藉以提升行政管理和學校設施使用安全與效能;以政大附中為例,2005 年創校伊始,人力不足,運用 OT 經營優質餐廳、專業游泳池,更以創新的分期 付款方式設置冷氣空調,再創行政創新經營新猷。這些事例,皆顯示校園空間規 劃,尤其是創新經營,更能有效支持、促進與引領學校組織改造、學校本位管理、 行政運作效能之提升、發展與革新。 (五)以空間規劃拓展社區關係 「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學校是社區的文化中心,也是社區重要的文 教據點與生活空間,學校社區化的概念,強化了學校與社區一體的關聯性、重要 性與價值性,學校與社區結合更是學校建築規畫發展的必然趨勢(湯志民, 2006a)。學校與社區良好的空間規劃,會引領學校和社區有良性的互動與發展, 彼此共生共榮。因此,以空間規劃拓展社區關係,是空間領導的方式之一。 例如,美國科羅拉多州福特柯林斯高中(Fort Collins High School)占地 92 英畝(約 37.3 公頃)即為社區學校典範,學校、學區教育委員會和公園委員會共同 達成協議,願意創造一所社區學校並成為社區中心;這所學校於 1995 年竣工, 社區公園與學校之間沒有任何圍牆或者圍籬,學校(包括學科教育、表演藝術教 育、音樂教育以及體育教育)、公園和商業中心(包含超級市場、藥房、洗衣店, 以及兩三間速食餐廳的大型社區購物中心)沿著一條蜿蜒的主要街道而立,這條 街道是社交的熱門場所(Brubaker,1998)。臺灣的發展,以宜蘭縣中小學為典範, 近 20 年整修新建校舍與校園,大多數都採無圍牆的設計(如過嶺、龍潭、梗枋、 大溪、東興、冬山、凱旋和南安國小),讓學校與社區完全融合,也為 921 震災 重建及新校園運動立下新標竿;2005 年新成立的政大附中,無圍牆設計,校區 與毗連公園整體規畫,爭取臺北市議會支持以抵費地經費興建二座社區與校園聯 絡橋樑,並爭取重劃區支持以抵費地經費挹注校園夜間照明經費,以利校園全面 且安全的開放供社區使用,也為無圍牆設計樹立新典範。2008 年新成立的臺北 縣桃子腳國中小社區「參與式設計」,讓社區不老英雄參與造校工程,更為學校 空間規劃樹立新範式。此外,也有學校提供校地作為社區道路系統(如新店高 中),讓學校與社區結合;或將社區停車場與學校共構(如臺北市博愛國小、西松 高中、松山高中),並辦理媽媽教室、社區學苑或社區大學(如臺北市建成和龍門 國中等),以利社區社會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推展。總之,學校建築與社區空間資 源共享應具有「整體的」、「複合的」、「易近的」、「共享的」和「互惠的」的特性, 並從「學校建築提供社區使用」、「學校使用社區空間」和「學校建築與社區空間 共享」等三個規畫方向著手(湯志民和王馨敏,2000),讓學校成為社區中心,以 及與社區完全融合的社區學校(community schools)。這些事例,皆顯示校園空間 規劃,尤其是校園開放,更能有效支持、促進與引領學校社區化、社區參與、社 區學校之建構、發展與革新。 七、結語 研究學校空間與建築 25 個年頭了,好喜歡這個領域,讓我從不同的角度與 視界,來看並了解學校「空間」所散發的魅力。20 多年前,當我第一次,接觸 「潛在課程」,第一次看到 Hall(1966)的《隱藏的空間》(The Hidden Dimension), 第一次看到「環境心理學」,這些專書給我很大的震撼,也確定了我想研究空間 規劃,探索空間所建構的物質文化和學習環境,對教師教學、學生學習和行政管 理運作的影響。 每到一所學校,我總是會上上下下的走一遍,仔仔細細的看一回,讓自己體 會空間情境規劃、設計、配置和布置者的想法,正因為規劃校園環境有其理論依 據(如教育哲學、學校建築學、人體工學、美學、教育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環 境心理學等),因此校園空間所形成的境教環境,也一定反過來反映規劃、設計、 配置和布置者的理念。當然,也因此我們可以從學校的空間和環境布置中,很快 速的得知校長的辦學理念,領導風格和行政管理能力,還有是不是重視課程和教 學,是不是關心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資源。「大、多、精、巧、中」和符號、標 誌的運用,就可立見端倪;而學校無故倒塌、維護不當或屋頂漏洞,則可視為學 校管理的失敗,或不重視學校師生教育和生活環境。 總之,空間所建置的環境,具有境教的實質影響力,校長和居領導職位者的 教育理念,可透過物質學習環境的規劃設計與布置,引領學校空間和教育革新與 發展,「空間領導」是具體存在,正如浩瀚宇宙可見的星體和氣體只有 4%,看不 見的黑物質(dark matter)占 23%,黑能量占 73%;正如我們每天所呼吸的空氣甚 為重要,但大多數人卻從未注意到它的存在,潛在的影響力,就是空間的特質, 也是「空間領導」的特質,這個學校空間和教育領導的新理論,更待有志之士一 起來探索與拓展。 (本文得以完成要感謝政大附中廖主任文靜的協助)


n893288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桃園縣龍潭鄉石門國小103學年度健康促進學校實施計畫

 

n893288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逆境中找解答   不安全感激發企圖心與志氣

2/3是沙漠  面積台灣60%    

n893288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Oct 17 Sat 2015 08:35
  • 美學

直到19世紀,美學在傳統古典藝術的概念中通常被被定義為研究「美」(德語:Schönheit)的學說。現代哲學將美學定義為認識藝術,科學,設計和哲學中認知感覺的理論和哲學。一個客體的美學價值並不是簡單的被定義為「美」和「醜」,而是去認識客體的類型和本質。

 

n893288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陳木金、 楊念湘 (2008)。 優質學校行政管理對校長領導與學校經營的啟示 。刊載於 2008.11.14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主辦「 2008 教育經營與產學策略聯盟國際學術研討會 」 論文集 ,屏東: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優質學校行政管理對校長領導與學校經營的啟示 陳木金(國立臺東大學副校長、國立政治大學教授) 楊念湘(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班研究生) 中文摘要 本文回顧學者專家之論述、國外相關案例以及臺北市優質學校之推動經驗,首先從臺北市 優質學校行政管理四大指標:「知識管理指標」、「e 化管理指標」、「品質管理指標」及「績效管 理指標」之內涵進行論述,並加以統整歸納;其次,從知識管理指標對校長領導與學校經營的啟 示、e 化管理指標對校長領導與學校經營的啟示、品質管理指標對校長領導與學校經營的啟示、 績效管理指標對校長領導與學校經營的啟示,進一步說明優質學校行政管理的指標,找出優質學 校行政管理對校長領導與學校經營的啟示,作為校長經營優質學校之參考。綜合而言,校長如能 掌握優質學校行政管理四大指標:知識管理、e 化管理、品質管理及績效管理的內涵,進行規劃、 執行、評估及省思,透過推動優質學校行政管理四大指標的具體實施策略,可協助學校發展出一 套優質學校之經營系統知識,即學校行政管理以知識管理的觀念為主軸,以 e 化管理為工具,在 流程中重視品質管理,對於結果重視績效管理,總體表現即是優質的學校。 關鍵字:1.優質學校 2.知識管理指標 3. e 化管理指標 4.品質管理指標 5.績效管理指標 6.校長領導 The Inspiration of Quality School for Principal Leadership and School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Dimension for 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Chen, Mu Jin(vice-president of National Tatung University) Yang, Nien Hsiang(candidate for doctor’s degree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Abstract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statement of the experts, the cases of overseas, and the experiences of the quality in Taipei city. First of all, we discuss the content of the indicators of evaluating the quality school: knowledge management indicators, e-management indicators, quality management indicators, and performance management indicators. Furthermore, we propose the inspiration of quality school for principal leadership and school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dimension for 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which contains four indicators. We hope that this study could be the reference for quality school management. Sum up the discussion analysis result to the article. The principals handle these four indicators of quality school and they proceed to draw up, execute, evaluate, and reflect. In this way, it can help schools to develop systematic knowledge of quality school management. In other words, the school 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takes the concept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as a main axle, takes e-management as a tool, pays much attention to quality management in the process, and takes performance management regarding the result.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which is above mentioned is the high quality school. Keyword: 1.quality school 2.knowledge management indicators 3.e-management indicators 4.quality management indicators 5.performance management indicators 6.principal leadership 1 陳木金、 楊念湘 (2008)。 優質學校行政管理對校長領導與學校經營的啟示 。刊載於 2008.11.14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主辦「 2008 教育經營與產學策略聯盟國際學術研討會 」 論文集 ,屏東: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壹、緒論 教育是促進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原動力,更是提昇國民素質、 增加國家競爭力之基石。為因應全球化的發展趨勢與無國界的激烈競爭,世界各 國莫不藉由教育作為人才智慧資本培育的途徑,並推動教育改革計畫,有效提昇 國家競爭優勢。吳清基(2005a)指出,盱衡世界眾多先進國家,在推動教育改革 的作為上,大多致力於建構卓越學校教育之相關指標,並拔擢辦學績優的學校, 繼而宣導推廣,作為其他學校觀摩學習之標竿。例如張明輝(1999)指出,英國政 府為提昇教育品質,於 1997 年提出涵蓋未來五年發展計畫的「卓越學校」 (Excellence in Schools)教育白皮書;吳清山、林天祐(2003)指出,1998 年英 國試辦「燈塔學校」(Beacon Schools)計畫,透過建立學校多元特色及校際協助 之途徑,發揮教育體系之整體力量,提高學生學業成就,普遍而有效地提昇中小 學學校施教品質;張明輝(2003)指出,美國聯邦教育部於 1982 年推動「藍帶學 校計畫」(Blue Ribbon School Program),選拔全國辦學最成功的學校,這些學 校在行政領導、課程、教學、學生成就、家長參與和表現上均非常傑出,證明了 教師、行政人員、家長和學生的團隊工作、努力和承諾的結果;王巧媛、余學敏、 謝勝隆、徐作蓉(2005)指出,2002 年美國針對原藍帶學校的缺失,提出新的「沒 有孩子落後─藍帶學校計畫」(No Child Left Behind-Blue Ribbon School Program),以「卓越」(excellence)及「均等」(equity)的核心理念,提高學生 的學習成就及促進教育機會平等,讓所有學生都卓越,所有學校都卓越。 同樣地,我國從 1994 年開始,亦有相當多的教育改革政策,其中包括:「中 華民國教育報告書」、「行政院教育改革推動小組教育改革方案」及「邁向新世紀 的教育政策」等,桂紹貞(2007)指出,自 1994 年我國推動教育改革以來,除軟 硬體方面,在既有的基礎上精益求精之外,更受到企業界全面品質管理的績效影 響,積極追求教育的精緻與優質。吳清基(2006)指出,臺北市優質學校在追求卓 越的理念引導之下,以精緻教育為核心,潛在課程為半徑,畫出全人教育的同心 圓。因此,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在綜觀世界主要教育思潮後,參考英、美先進國家 辦學成功之學校指標,同時兼顧我國之特性、需求後,由兼具教育專業素養與實 務經驗之專家群,召開多次專案研究諮詢會議,於 2004 年初研定之內容包括領 導、行政管理、課程管理、教師教學、學生學習、專業發展、資源統整、校園營 造、學校文化等九大向度,這九個範疇涵蓋了學校經營的全面發展,希望在具體 指標引導下,各校依據學校獨特的環境和需求發展,追求優質的教育結果,以獲 致學生、家長及教師的認同和肯定。 陳木金(2007)深入分析學校推動優質行政管理的方案,發現如能掌握優質學 校行政管理四大指標:知識管理、e 化管理、品質管理及績效管理的內涵,進行 2 陳木金、 楊念湘 (2008)。 優質學校行政管理對校長領導與學校經營的啟示 。刊載於 2008.11.14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主辦「 2008 教育經營與產學策略聯盟國際學術研討會 」 論文集 ,屏東: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規劃、執行、評估及省思,透過推動優質學校行政管理的四大指標策略,可協助 學校發展出一套優質學校之經營系統知識,使得學校在經營管理系統的特徵內, 蘊藏混沌規律秩序結構之美,校長推動優質行政管理經營優質學校,亦能獲得卓 著之成效。楊念湘(2008)的研究發現,在參與優質學校評選之初,許多學校領導 者所面臨的問題是:同仁因不瞭解制度而產生疑慮及排拒心態,此時,領導者必 須不斷地與其溝通、協調,並適當地指導成員方向與作法,以解決其遭遇的困難 和疑慮,因此,領導者須整合行政團隊之共識與向心力,並採取民主式的領導方 式,以協助代替指揮、以鼓勵代替控制、以參與代替獨裁、以自律代替他律、以 雙向代替單向溝通等,有效整合行政團隊的專業共識,達到賦權增能的效果。簡 言之,學校行政管理以知識管理的觀念為主軸,以 e 化管理為工具,在流程中重 視品質管理,對於結果重視績效管理,總體的表現即是優質的學校。 綜合上述學者專家之論述、國外相關案例以及臺北市優質學校之推動經驗, 本文擬從臺北市優質學校行政管理四大指標:「知識管理指標」、「e 化管理指 標」、「品質管理指標」及「績效管理指標」之內涵分析討論,統整歸納詳如圖 1 所示,並從 1.知識管理指標對校長領導與學校經營的啟示;2.e 化管理指標對校 長領導與學校經營的啟示;3.品質管理指標對校長領導與學校經營的啟示;4. 績效管理指標對校長領導與學校經營的啟示,進一步說明優質學校行政管理的指 標,作為校長經營優質學校之參考。 知識管理指標 e 化管理指標 品質管理指標 績效管理指標 優質學校行政管理 校長領導與學校經營 圖 1 優質學校行政管理對校長領導與學校經營之啟示圖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3 陳木金、 楊念湘 (2008)。 優質學校行政管理對校長領導與學校經營的啟示 。刊載於 2008.11.14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主辦「 2008 教育經營與產學策略聯盟國際學術研討會 」 論文集 ,屏東: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貳、知識管理指標對校長領導與學校經營的啟示 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係一種運用資訊科技,並配合組織文化、 組織結構,對知識所做的管理過程。藉由知識的蒐集、選取、組織、儲存、轉換、 擴散、移轉、分享、運用與創新等歷程,使原有知識不斷的修正和持續產生新的 知識,並能將新舊知識加以保存和累積,使其有效轉化為系統化、制度化的共享 知識,結合個體與團體,將個體知識團體化、內隱知識外顯化,讓組織透過知識 管理之過程,能採取有效的決定和行動策略,進而增加組織資產、擴增組織財富、 提昇組織智慧和達成組織目標,以掌握競爭優勢,創造永續經營(楊念湘,2008)。 邱馨儀(2006)指出,知識包含了運作過程中個人與組織、內隱與外顯等不 同的概念與內涵。知識的範疇包含了資料、資訊、知識及智慧不同的階層,知識 須經由組織內部資料的獲取、儲存、分享及創新,將資料轉換為對組織有用的知 識,透過個人與組織的累積與應用形成智慧。吳清山和黃旭鈞(2000)以圖2表示 資料、資訊、知識及智慧的階層與價值,知識管理中所要管理與強調的應是價值 性較高的知識和智慧。 圖2 知識分類的階層 資料來源:"學校推動組織管理策略初探",吳清山和黃旭鈞,2000,教育研究 月刊,77,21。 知識管理有助於學校效能的提昇,學校效能有助於知識管理的持續推動, 尤其處在教育界愈來愈重視學校競爭力和創造力的時代,更突顯知識管理與學校 效能的密切性,不管學校是傳播知識或創造知識,都相當需要藉助於知識管理的 策略,所以在追求卓越與品質的學校,實在不能忽視知識管理對於學校發展的重 要性(吳清山,2001)。而推動知識管理可對學校產生如下之功能(吳清山、黃旭 鈞,2006):1.在學校組織方面,除了可以豐富學校教學及學習的資料庫,亦有 助於學校快速掌握最新教育行政政策與學校發展訊息,使學校在教學、行政表現 效率及學生的學習表現上獲得提昇,進而強化學校的競爭力;2.在學校成員方 面,可幫助教師同儕間經驗的分享與交流,同時增加教師教學資源與訊息的流 通,以提昇資訊素養,增進專業知能;學生方面,除可提昇其學習興趣外,亦可 增強學習效果;3.在家長與社區方面,透過網際網路、電子看板、電子聯絡簿的 使用,學校增加了對外聯絡的管道,社區與家長更容易取得有關學校辦學績效的 訊息,同時有助於學校彼此間訊息的交流與便利合作。 4 陳木金、 楊念湘 (2008)。 優質學校行政管理對校長領導與學校經營的啟示 。刊載於 2008.11.14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主辦「 2008 教育經營與產學策略聯盟國際學術研討會 」 論文集 ,屏東: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張明輝(2005)指出知識管理必須進一步將組織中不同成員所擁有的知識,加 以整理、轉移及整合,才能成為組織的「智慧資本」。而優質學校知識管理系統 之建立方式如下:1.妥善保存處理各項學校行政業務的文件、流程及相關資料; 2.建立學校行政人員工作檔案資料,將處理相關業務的經驗加以記錄;3.舉辦新 進人員業務講習,並由資深同仁擔任指導人員;4.設置學校行政資料庫,依授權 情況提供同仁參考;5.利用電腦儲存重要業務及活動之資料,並備份或製作成光 碟加以保存;6.運用電腦網路將學校行政相關資訊上網,提供每位同仁隨時查 閱;7.對負責文書處理之相關人員,定期實施有關知識管理方面的專業成長活 動;8.指定專責人員(文書組長或適當人員)負責學校行政知識管理的業務,定期 更新學校行政之知識儲存、分類、應用等相關事項。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4)編纂的「精緻教育─臺北市優質學校經營手冊」指 出,知識管理指標的理念在於:學校教育人員為知識工作者,如能透過對知識進 行蒐集、組織、儲存、傳播、轉化、分享、運用與創新,則能提昇學校行政的效 能。陳木金、邱馨儀(2007)則進一步歸納優質學校知識管理指標之內涵如下:1. 活化學校知識管理部門或組織:係指學校設置「知識長」(Chief of Knowledge, CKO)的人員,負責有關組織知識管理的工作;2.培訓學校成員具備知識管理素 養:係指學校特別重視組織的人力資本,培養組織成員的知識管理專業能力的培 訓情形;3.建置利於知識管理的校園環境:係指學校運用資訊科技等方法,配合 學校環境特色,建置利於知識管理的環境;4.建立學校知識庫及分享應用平台: 係指學校對組織中的知識進行蒐集、組織、儲存、轉換、分享及運用平台建置的 情形;5.建立知識轉化與創新的機制:係指學校對經由上述知識管理過程,促進 組織不斷創新及再生,以提高組織生產力的情形;6.整合或連結校內外發展知識 管理能力:係指學校對重要例行活動資訊置於學校網站中,方便隨時上網查詢, 充分發揮知識管理的功能。 綜合上述學者專家之論述、國外相關案例以及臺北市優質學校之推動經驗, 歸納優質學校知識管理指標之內涵的具體實施策略,作為校長領導與學校經營之 參考: 一、活化學校知識管理部門或組織: 如成立知識管理推動小組,專責規劃知識管理的流程與期程,透過成效考核 指標與獎勵制度,建立學校知識分享之文化。 二、培訓學校成員具備知識管理素養: 如強化成員之知識管理理念,並辦理相關研習及成立學習社群與社團,或進 行知識管理的行動研究。 三、建置利於知識管理的校園環境: 如建置校園網路環境、線上教學平台與學習系統,充實校園知識資料庫,並 設有專人負責網頁之維護與更新。 四、建立學校知識庫及分享應用平台: 如建置各處室、各教學領域及各班級之網頁、部落格、知識庫與分享平台等, 教師亦可製作個人教學互動網或部落格,以建構校園知識地圖檢索系統,方便查 5 陳木金、 楊念湘 (2008)。 優質學校行政管理對校長領導與學校經營的啟示 。刊載於 2008.11.14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主辦「 2008 教育經營與產學策略聯盟國際學術研討會 」 論文集 ,屏東: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詢與管理相關資訊。 五、建立知識轉化與創新的機制: 如建立各學科(領域)之教學模組,定期辦理教學成果發表、展示與相關研 習,增進專業分享及學習,同時進行行動研究或課程發展,以創新知識;行政人 員定期將承辦業務燒錄光碟存檔並列入移交,並將相關資訊分享全校同仁,促進 知識轉化。 六、整合或連結校內外發展知識管理能力: 如與同級學校、大學、產業界建立策略聯盟、夥伴關係或合作關係,又如運 用教育行政機關現有教學資源網站及開闢校內電子佈告欄,使校內外訊息快速流 通。 參、e 化管理指標對校長領導與學校經營的啟示 近十餘年來資訊科技快速發展,建構數位化的學校內部行政管理系統與外 部資源支援系統,為學校教學活動與行政業務,提供經濟有效完備適切的服務, 協助學校行政與研究發展,奠定了學校「品質管理、知識管理、績效管理」的堅 實基礎。學校若能應用 e 化管理指標於行政管理系統上,不僅可強化行政決策及 規劃的能力,有效運用人力資源,提昇組織效能,同時對整個學校行政作業程序、 行政人員觀念、方法及制度上,也能產生相當大的影響,使教育行政現代化的步 伐更為快速,並提高學校行政服務與支援教學的效率(楊念湘,2008)。 處在資訊化時代,學校必須善用 e 化方式處理繁雜的行政事務,以便於管理 並建置完善的資料庫,充分達到資源共享之目的,同時有效提昇學校行政之效能 與效率。張明輝(2005)指出,學校行政管理可以運用資訊科技與網路科技,來提 昇學校行政的效能。楊念湘(2008)進一步地將學校運用資訊科技與網路科技的具 體內容歸納詳如表 1 所示,在行政管理運用資訊科技方面,包括:人事管理系統、 學籍管理系統、課程管理系統、設備管理系統、圖書管理系統、財務管理系統; 在網路科技方面,包括:文書通訊網路、語言通訊網路、影像通訊網路、多媒體 網路。陳木金(2007)進一步歸納 e 化管理指標之內涵如下: 1.建立學校 e 化管理的組織制度:係指學校對行政電腦化,就是運用電腦協助處 理學校行政工作之管理制度的建置情形等。 2.充實優質的 e 化管理基礎環境:係指學校對網路上所設置的周邊設備,如有 線、無線網路及共享設備的建置情形。 3.建置 e 化管理的行政與教學資源庫:係指學校對電腦化資料庫的建置情形,如 人事、學籍、課程、設備、財務、圖書、教學資源等。 4.提昇人員 e 化管理的進階資訊素養:係指學校對校園網路的建置之進階培訓情 形,如教師網頁、部落格、教學資料庫製作能力培訓。 5.達成具體的 e 化管理的層級廣度:係指學校對利用 e 化管理增進學校教育人員 彼此間的互動與溝通,有效提昇行政效率的情形。 6.建立 e 化管理績效回饋的檢核機制:係指學校對利用 e 化管理重要業務及活動 6 陳木金、 楊念湘 (2008)。 優質學校行政管理對校長領導與學校經營的啟示 。刊載於 2008.11.14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主辦「 2008 教育經營與產學策略聯盟國際學術研討會 」 論文集 ,屏東: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之資料的績效,提供改善 e 化管理的專業成長環境。 表 1 學校行政運用 e 化管理指標之內涵一覽表 e 化管理指標 具體內涵說明 1.人事管理 系統 針對全校教職員的姓名、年齡、性別等等基本資料 建置資料庫,加以儲存運用。此系統之目的在於改 善人事資料的處理效率,有效發揮人力資源。此一 系統亦可配合教職員工薪資等其他資料庫運用。 2.學籍管理 系統 處理學生從入學到畢業的各種資料,包括註冊、選 課、出缺席、學期(年)成績計算、學生休(復)學、 轉(退)學、學校畢業資格審核等。透過此一系統, 可以將學生資料提供各相關處室共同使用,以減少 各處室重複建立資料的時間與人力,確保資料的正 確性。 3.課程管理 系統 此資料庫儲存各學年、各學科之課程、上課時間地 點、人數、授課教師及學分數等資料,另亦可將授 課大綱及教材等資料儲存於電腦中,以方便教師參 考。 4.設備管理 系統 將學校財產、儀器設備、非消耗品及消耗品等設備 資料,儲存於電腦中,方便隨時查詢、更新與補充, 以配合教學需要。 5.圖書管理 系統 除可提供師生查閱相關圖書資料外,亦可將圖書的 採購、編目、登錄、分送、流通等作業全面電腦化, 以增進學校圖書的流通與使用率。 資訊科技 6.財務管理 系統 將學校預算、決算、各項收支資料及統計資料等電 腦化,可以減輕會計業務的人工作業,方便製作各 種財務報表,提供學校行政人員更有效的運用資 訊,以提昇預算使用的效率。 1.文書通訊 網路 如電子郵件(E-mail)傳送網路、文書處理連線作業 網路、電子佈告欄(BBS)等。 2.語言通訊 網路 如電話通訊網路、語音回覆網路、語音會議系統等。 3.影像通訊 網路 如閉路電視系統、視訊會議系統等。 網路科技 4.多媒體 網路 透過數位壓縮技術,提供整合各種形式的資訊,包 括:文字、圖畫、動畫、聲音和影片等。 資料來源:楊念湘(2008)。臺北市優質學校評鑑指標之研究─以行政管理向度為 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7 陳木金、 楊念湘 (2008)。 優質學校行政管理對校長領導與學校經營的啟示 。刊載於 2008.11.14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主辦「 2008 教育經營與產學策略聯盟國際學術研討會 」 論文集 ,屏東: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頁 59。 綜合上述學者專家之論述、國外相關案例以及臺北市優質學校之推動經 驗,歸納優質學校 e 化管理指標之內涵與具體策略,作為校長領導與學校經營之 參考: 一、建立學校 e 化管理的組織制度: 如訂定 e 化管理配套措施及軟硬體設備管理與維護制度,此外,亦可發展 e 化種子團隊、資訊社群與資訊夥伴團體等。 二、充實優質的 e 化管理基礎環境: 如充實基礎電腦設備與建構校園有線及無線之資訊網路環境,並設有專人與 組織負責維護、管理等事宜,此外,配合校內資訊發展計畫,編列固定預算比例, 充分建置安全及有效的 e 化環境。 三、建置 e 化管理的行政與教學資源庫: 如整合校內外行政與教學網站資源,將教學相關活動上網及資訊融入教學之 創新模式,活化教學資源分享與交流;另外,建置校務行政電腦化系統,整合行 政資料,形成行政單位橫向與縱向數位化管理模式。 四、提昇人員 e 化管理的進階資訊素養: 如辦理與鼓勵教職員參與校內外資訊專業成長研習、資訊科技應用能力研習 及素養之評鑑、鼓勵教職員工參加資訊能力相關證照考試等。 五、達成具體的 e 化管理的層級廣度: 如在校務、學務、總務、人事、圖書館等單位,建立文書檔案電腦化機制、 成績管理系統、學生出缺席管理系統、校園監視錄影及門禁管理系統、人事資料 管理系統及數位化圖書資料管理系統等。 六、建立 e 化管理績效回饋的檢核機制: 如縮短與簡化行政業務的作業時間與流程,減少業務移交或轉銜的疏漏,提 高行政作業結果之正確性,並精簡組織編制員額,便捷橫向與縱向的業務聯繫。 肆、品質管理指標對校長領導與學校經營的啟示 品質管理(quality management)之核心是透過各種管理方式、策略和原理 原則,管理組織中的各項人、事、物,以維持品質與持續提昇品質,提高顧客之 滿意度,甚至以追求超越顧客之需求為努力目標,使組織得以永續生存及發展。 品質管理是一連串活動的結果,包括品質規劃、品質管制及品質改進三部曲,每 一個活動都會影響到最後的品質,其目的在達成品質要求與消除缺點(楊念湘, 2008)。近年來全球各機構開始採用 ISO 9000 系列品質管理系統,作為品質管理 的指導基礎,ISO 管理系統標準的運作原則遵循 P-D-C-A 循環的概念,包括計畫 (Plan)、執行(Do)、考核(Check)、行動(Act)四部分:1.計畫(Plan):建立目標 與擬定計畫(分析組織現況,建立全面性的目標與設定短期計畫,並發展計畫以 達成目標);2.執行(Do):實踐計畫(按照你所計畫的去做);3.考核(Check):評 估成果(評估/監控實際成果與預期目標之差距);4.行動(Act):修正並改善計 8 陳木金、 楊念湘 (2008)。 優質學校行政管理對校長領導與學校經營的啟示 。刊載於 2008.11.14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主辦「 2008 教育經營與產學策略聯盟國際學術研討會 」 論文集 ,屏東: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畫,並將之付諸行動(從錯誤中學習,並修正與改善計畫,以便下一次能達到更 好的成效(ISO, 2006)。鄭君仲(2007)指出,從系統(system)的角度來看,PDCA 循環可說是一套環環相扣的管理系統,注重目標、過程與回饋。從計畫一直到行 動,PDCA 循環中前一個步驟的處理,會影響到下一個步驟的推動。而最後的行 動結果,又可以回饋給執行者,成為新的目標,這也是 PDCA 循環的真義,詳如 圖 3 所示。 追求卓越的品質是優質學校經營的目標,重視學生、家長、老師的需求,隨 時掌握並維持高的滿意度;以學生受教權為最大利益考量,不斷的改善行政運作 流程,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持續的創新工作方法與成果,達成學校行政服務「高 績效」、「高品質」、「師生家長滿意」與「持續改進」的目標(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2004)。張明輝(2005)主張學校組織實施品質管理時,應重視下列各項作法:1. 主管人員的領導與支持:主管人員親自參與,並身體力行,為品質文化的變革賦 予動力;2.策略性的規劃:訂定全面品質管理的推動計畫;3.以顧客為導向:應 重視內部顧客──基層教師的需求及回饋;4.重視教育訓練:建立學習型的組 織,鼓勵成員參與各種正式與非正式的研討進修活動;5.加強團隊合作:突破處 室界限,分工合作;6.採取事前預防:應培養「憂患意識」,掌握先機;7.不斷 持續改進:不斷蒐集、分析整理相關的資訊,建立易於存取之資料庫,並據以作 為持續改進的依據。 Plan 計畫 Action 行動 訂立目標 決定達成目標的流程、方法,以及評估的基準 Do 執行 Check 檢核 4 大步驟依序運轉 即成為 PDCA 循環 確認計畫是否依進度進行 檢查執行結果是否達成原先的目標 採取對策、 加以改善 將經驗形成標準 和制度 依據計畫, 開始動作 最好在執行時進 行 1 個小型的 PDCA 循環 依照計畫 依其結果 依檢討結果 回饋到下次方案 9 陳木金、 楊念湘 (2008)。 優質學校行政管理對校長領導與學校經營的啟示 。刊載於 2008.11.14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主辦「 2008 教育經營與產學策略聯盟國際學術研討會 」 論文集 ,屏東: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圖 3 什麼是 PDCA 循環? 資料來源:鄭君仲(2007)。持續改善的管理基本功。經理人月刊,30,85。 陳木金、邱馨儀(2007)歸納品質管理指標之內涵如下: 1.建構學校全面品質管理的組織文化:係指學校主管人員親自參與,並身體力 行,為品質文化的變革賦予動力的實施情形。 2.規劃建立學校品質管理的願景與圖像:係指學校對規劃維持品質與持續提昇品 質的原理原則與方法之願景與圖像的訂定。 3.推動組織運作,執行品質管理的績效:係指學校對透過組織中全體成員的參 與,來改善組織營運或提昇產品品質,滿足顧客需求情形。 4.建立過程檢核與品質管理的評估系統:係指學校對以品質為中心,建立一個能 在成本、交期、安全、激勵等各方面評估工作品質體制。 5.建立以需求與滿意為導向的服務系統:係指學校對強調綜合性管理、顧客至 上、持續改善及全員參與,以需求與滿意為導向的服務系統。 6.運用 PDCA 循環精神為原則的品管:係指學校運用 PDCA 循環精神為原則的品管 系統,不斷蒐集、分析整理,作為持續改進的依據。 綜合上述學者專家之論述、國外相關案例以及臺北市優質學校之推動經驗, 歸納優質學校品質管理指標之內涵與具體策略,作為校長領導與學校經營之參 考: 一、建立學校全面品質管理的計畫或方案: 如建立學校全面的願景、圖像、計畫或方案,透過 PDCA 循環確實執行與考 核,以持續改進行政績效。 二、擬定品質管理的標準作業流程: 如透過標準化作業流程,建立以作業時程為主、處室分工為輔的全流程作業 規劃,並編纂手冊或 e 化上網公告週知。 三、建立溝通管道及主動服務機制: 如建立水平與垂直部門之溝通層級,確保橫向與縱向溝通暢通,以把握高度 向心力;鼓勵校內成員主動參與研究、教學創新與行政事務推動工作,促進團隊 合作。 四、落實品質管理的回饋評核機制: 如依據學校行政工作職掌表明確分工,使人員於作業流程中進行檢核與品質 管理,並成立經常性的評鑑小組,進行評鑑工作,以落實績效責任制,此外,隨 時檢視各項計畫落實情形,檢討與省思可精進之策略。 五、建立以需求與滿意為導向的服務: 如建立以學校行政服務內部與外部對象之需求及滿意為導向的作業規劃,透 過提供主動敏捷的行政服務與定期檢視教學環境設備,提高行政服務品質與滿足 學生學習需求,並充分掌握家長及社區人士意見,以提昇學校行政服務對象滿意 度,同時作為校務經營之參考。 10 陳木金、 楊念湘 (2008)。 優質學校行政管理對校長領導與學校經營的啟示 。刊載於 2008.11.14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主辦「 2008 教育經營與產學策略聯盟國際學術研討會 」 論文集 ,屏東: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伍、績效管理指標對校長領導與學校經營的啟示 績效管理(performance management)是一項有系統、持續性的評估過程, 透過不斷的改進、調整,以增進組織效能,達成組織目標。其所蘊含的意義除了 目標設定和回饋之外,還包括追蹤輔導與發展,聚焦於從過去轉向現在與未來, 從評鑑轉向發展,目的在有效運用績效管理之技術與方法,使組織中人、事、物 的績效、工作效率、顧客滿意度獲得不斷地提昇,達成組織預期之目標,並提高 組織整體之效能與品質(楊念湘,2008)。鄭瀛川(2005)在其著作中指出績效管理 是運用有效的方法、程序與制度,把企業內所有成員的績效有效管理,來達到企 業預期的目標,因此績效管理之目的有五:1.建立良好的溝通管道:讓主管與部 屬有互動和溝通的機會,在固定的績效面談中,可以針對工作情況、工作目標、 績效表現等議題充分討論;2.給予員工適當的獎勵,鼓勵員工在工作上的貢獻: 鼓勵員工在工作上的良好績效和傑出貢獻,獎勵的方式除了物質以外,還包括精 神上的鼓勵,鼓勵之作用不僅針對過去的貢獻予以表揚,更可提昇往後工作的士 氣作用,以增加人才對組織之向心力;3.發揮優點、改善缺點:優良的績效管理 可使員工清楚瞭解自己在工作表現上之優缺點,利用績效評估進行表揚、補足缺 失並加強改進,此舉對個別成員的成長極其重要,更可促進組織之未來發展;4. 鼓勵團隊合作:企業的發展來自企業中每個成員的努力,藉由績效管理增加成員 績效,並改善缺點,加強每位成員的能力,而主管與部屬間的合作正是使成員績 效表現和潛能極大化的基礎;5.強化自主管理能力:藉由績效管理之方式,讓員 工知道自己可以加強努力的地方,另外亦有明確之績效目標可努力,以增強成員 的自我管理能力。在績效管理制度下,主管與部屬都有明確的工作職務說明,每 個人都必須承擔自己應負的責任。 鄭秋貴(2005)的研究指出,績效管理為一持續進行之流程,包含:1.訂定績 效計畫:依據組織願景與目標商定績效計畫,內容包括主要職責與任務、績效目 標與標準、績效衡量與指標、組織特性與核心價值等;2.持續的績效管理:定期 觀察員工的工作表現,做成紀錄,並將優缺點回饋給員工,提出改善意見,教導 員工改進;3.績效評鑑:利用所設計的標準來評量員工的實際表現,找出實際值 和標準值之間的偏差情形,並據以評定績效分數;4.績效改善與面談:與員工進 行績效面談,協助訂定改善計畫,以修正偏差;5.獎懲與學習成長:透過調薪、 獎金、記功嘉獎或調職、資遣、降等、記過、申誡等方式進行獎懲,並提供在職 進修及訓練發展的機會。李冠嫺(2007)進一步歸納、繪製績效管理的流程詳如圖 4 所示。 學校績效管理是藉有效的管理策略,凝聚教育工作同仁的共識,朝向學校教 育理想邁進。為求靈活運用有限資源,創造更寬廣的教育空間,滿足學習者多元 化的需求,優質學校的績效管理必須是重視過程與結果,兼顧質與量的均衡,才 能確保優質學校的永續發展。陳木金(2007)進一步歸納績效管理指標之內涵如 下:1.訂定近、中、長程學校績效表現參照指標:係指學校建立財務、顧客、內 11 陳木金、 楊念湘 (2008)。 優質學校行政管理對校長領導與學校經營的啟示 。刊載於 2008.11.14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主辦「 2008 教育經營與產學策略聯盟國際學術研討會 」 論文集 ,屏東: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部流程及學習與成長等構面績效表現評估,作為績效管理的指標;2.規劃績效管 理程序訂定相關管理辦法:係指學校能訂定對目標以及如何達成該目標的績效表 現共識辦法,進而作為績效表現管理的依據;3.建立績效管理制度落實績效管理 執行:係指學校對將績效表現指標的任務與策略,加以具體行動化,以創造競爭 優勢的執行情形; 4.強化會議功能評估績效管理機制:係指學校透過會議機制,協助將績效評估聚 焦在策略議題上,並整合資源於策略重點有效執行;5.落實教職員工服務考核績 效管理制度:係指學校能落實對各同仁工作滿意情形、同仁升遷情形、同仁在職 進修實施的績效管理情形;6.運用績效管理策略達到學校教育目標:係指學校運 用績效管理,整合組織資源於策略重點有效執行,加速組織願景的實現。 訂定績效計畫 持續的績效管理 績效評鑑 績效改善與面談 獎懲與學習成長 圖 4 績效管理流程圖 資料來源:李冠嫺(2007)。國民小學校長培育課程與校長績效管理能力之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頁 68。 綜合上述學者專家之論述、國外相關案例以及臺北市優質學校之推動經 驗,歸納優質學校績效管理指標之內涵與具體策略,作為校長領導與學校經營之 參考: 一、訂定近、中、長程學校績效表現參照指標: 如透過校內外競賽及活動,展現學生作品與卓越表現;鼓勵教師進行行動研 12 陳木金、 楊念湘 (2008)。 優質學校行政管理對校長領導與學校經營的啟示 。刊載於 2008.11.14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主辦「 2008 教育經營與產學策略聯盟國際學術研討會 」 論文集 ,屏東: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究以創新教學,定期發表及分享研究成果;募集與應用社會資源,協助學校充實 各項設備,同時定期整理書面及電子檔案等。 二、規劃績效管理程序訂定相關管理辦法: 如規劃優質的在職進修計畫與教師教學輔導機制,以提昇同仁的專業素養並 促進其相互支援學習,亦建立不適任教職員工之合法合理的處理機制,同時依據 民主機制訂定相關辦法,並據以實施,適時檢討修正不合時宜或窒礙難行之辦法。 三、建立績效管理制度落實績效管理執行: 如建立學校各項標準作業流程,透過管控公文流程、定期彙整成果及定期維 修保養設備等,充分掌握時效、檢討績效與留有記錄,對於預算方面,能強化編 列精確度,以提昇預算執行率。 四、強化會議功能評估績效管理機制: 如重要會議邀集公正人士與會,於會議中落實民主精神,建立順暢溝通管 道,並可利用視訊會議,達到即時溝通之目的;會議後之紀錄應建檔與追蹤列管, 並確實執行會議決議,同時追蹤執行成效。 五、善用激勵策略,有效提昇行政效能的作法或方式: 如將教職員服務成績考核反映於職務安排與年終考核上,並讓同仁參與學校 願景與目標之擬訂,以凝聚共識,此外,鼓勵教職員工愛惜與維護教學設施與設 備,遵守工作學習紀律,針對服務績效優良者,則公開推薦予以表揚。 六、運用績效管理策略達到學校教育目標: 如處理各處室間的行政溝通障礙,以進行密切合作,並規劃完善的人力資 源,據此進用人員;提供親師生完善的學習資源支援體系,同時瞭解師生、家長 與一般大眾對學校的滿意度;經由適時的組織再造與適當的經費運用,符應學校 經營需求,並達到永續經營之目標。 陸、結語 回顧上述學者專家之論述、國外相關案例以及臺北市優質學校之推動經 驗,本文試圖從臺北市優質學校行政管理四大指標:「知識管理指標」、「e 化管 理指標」、「品質管理指標」及「績效管理指標」之內涵進行論述,找出優質學校 行政管理對校長領導與學校經營的啟示,作為校長經營優質學校之參考。 首先,在知識管理的啟示方面,校長們若能依照優質學校知識管理指標之內 涵的具體實施策略行事,對知識進行蒐集、組織、儲存、傳播、轉化、分享、運 用與創新,應該能有效提昇學校行政之效能。 其次,在 e 化管理的啟示方面,校長們若能依照優質學校 e 化管理指標之內 涵的具體實施策略行事,將能對整個學校行政作業程序、行政人員觀念、方法及 制度上,產生相當大的影響。 第三,在品質管理的啟示方面,校長們若能依照優質學校品質管理指標之內 13 陳木金、 楊念湘 (2008)。 優質學校行政管理對校長領導與學校經營的啟示 。刊載於 2008.11.14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主辦「 2008 教育經營與產學策略聯盟國際學術研討會 」 論文集 ,屏東: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涵的具體實施策略行事,應該能持續創新工作方法與成果,達成學校行政服務「高 績效」、「高品質」、「師生家長滿意」與「持續改進」的目標。 第四,在績效管理的啟示方面,校長們若能依照優質學校績效管理指標之內 涵的具體實施策略行事,將能重視過程與結果,兼顧到質與量的均衡,促進優質 學校的永續發展。 綜合而言,本文針對優質學校行政管理指標建構的研究發現,在參與優質學 校評選之初,許多學校領導者所面臨的問題是:同仁因不瞭解制度而產生疑慮及 排拒心態,此時,領導者必須不斷地與其溝通、協調,並適當地指導成員方向與 作法,以解決其遭遇的困難和疑慮。學校領導者須整合行政團隊之共識與向心 力,並採取適當適切的領導方式,以協助代替指揮、以鼓勵代替控制、以參與代 替獨斷、以自律代替他律、以雙向代替單向溝通等,有效整合行政團隊的專業共 識,達到賦權增能的效果。因此,從優質學校行政管理對學校經營的啟示而言, 校長如能掌握優質學校行政管理四大向度指標:知識管理、e 化管理、品質管理 及績效管理的內涵,進行規劃、執行、評估及省思,透過推動優質學校行政管理 四大向度指標的具體實施策略,可協助學校發展出一套優質學校之經營系統知 識,使得學校在經營管理系統的特徵內,蘊藏混沌規律秩序結構之美,校長推動 優質行政管理經營優質學校,亦能獲得卓著之成效。簡言之,學校行政管理以知 識管理的觀念為主軸,以 e 化管理為工具,在流程中重視品質管理,對於結果重 視績效管理,總體表現即是優質的學校。

 

n893288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