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校長 主任班資料 (12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試題】彰化縣第7期國小校長候聘人員甄選試題:何謂課程創新(curriculum innovation)?如果你擔任彰化縣學校校長,你會如何進行 「課程創新」以提升學生學習素質?

【參考解題】

n893288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壹、前言

國內教育評鑑的實施,雖可溯自民國 50、60 年代,然積極推動,則屬近幾 年之事,尤其民國 84 年《國民教育法》修訂,將校長辦學績效納入遴選之考量 後,評鑑之風盛行。另為講求績效責任,大學評鑑、後期中等教育評鑑,包括高 中、高職、綜合高中與完全中學評鑑,亦接連實施。然以上所述之

n893288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壹、前言 就「評鑑」(evaluation)的意義而言,評鑑可以是進行一種考試或 測驗,評鑑也可以是目標和表現一致程度的確認;評鑑也可以是專業的 批評判斷品管,指個人或團體對某一事件、人物或歷程的價值判斷歷程 (Posner,1995),有系統的評估某一對象的價值或優缺點,並指向優點和缺 點的確認,藉以提供改進的方向與積極回饋的複雜工作(黃光雄與蔡清田, 1999),也是判斷學習經驗是否已經達到預期教育目標的歷程,涉及了優 劣的辨別 (Tyler,1949)。因此評鑑包括品質的描述與數量的描述,評鑑 對象可以是個人特質,也可是課程方案;而評鑑的目的可以協助教育人員進 行品評鑑定,不只可以「證明」(prove)評定績效,更可作成更佳決定, 促成「改進」(improvement)。 簡而言之,「評鑑」是由評鑑者針對特定接受評鑑之對象施展一種是非 善惡與績效優劣之考核判斷,具有一種價值引導的意義與目的,然而,評鑑 卻往往讓接受評鑑者感到有一股讓人望之儼然而卻步三分的權力運作與被壓 迫感,因此,「評鑑」一詞有時令受評者聞之色變感到害怕驚悚,更讓無知 者不知所措而極盡推託之詞企圖逃避評鑑,未能冷靜地思索評鑑的意義及其

目的。是以,評鑑者與接受評鑑者雙方都應該慎思熟慮評鑑的意義與目的為 何?評鑑的目的究竟是追求績效?或是追求改進?這是一個值得深究的問題。 就「課程評鑑」(curriculum evaluation)的意義而言,顧名思義,課程 評鑑係評鑑在課程領域之應用(黃光雄與蔡清田,1999),是教育人員蒐集 有關課程資料,判斷課程材料或課程活動的價值,指出教育內容和活動改革 方向(黃政傑,1987)。換言之,「課程評鑑」是一種價值引導的構想(歐 用生,1999),透過建構及分配資訊,以引導某種特定課程計畫方案或教育 系統的行動(Norris,1990)。有趣的是,「課程評鑑」更是一個往往為人所 忽略的冰山之一角,饒富課程研究之深層意義與價值。 就課程評鑑的目的而言,課程評鑑可以有助於診斷並修正課程發展的問 題,指出課程的內在價值,進行比較與判斷結果,以便作成選擇與決定。特 別是課程領域的評鑑,可以作為教育人員進行課程慎思熟慮構想的思考平台 與媒介,一方面提升教育人員的課程專業思考並促進教育人員的課程理解, 以展現課程專業的素養與效能,另一方面可以進而協助教育人員以積極而健 康的態度面對課程發展所遭遇的問題,進而研擬可能解決課程問題的行動方 案,展現課程發展的專業績效,是以,教育人員可以秉持相互信任與彼此尊 重關懷的態度,將課程評鑑比擬為一種課程發展的健康檢查,讓課程評鑑成 為教育人員課程專業生活當中的一部分,其目的乃在幫助課程政策決定者、 學校教育行政人員、教師、家長或社會人士了解課程發展的特色與時空背景, 並將證據公開化,進而認識課程價值(陳伯璋,1999),可提供教育人員、 學生及家長一種心理保障,促成課程發展合理決定,提昇課程之品質。因此, 主管教育行政機關,不應該為了評鑑而進行評鑑,應規劃適切的課程評鑑, 獲得有效的具體證據,並依據評鑑結果,提供具體的改進措施,改進課程發 展品質,證明課程改革的效能(蔡清田,2003)。 是以,本文探究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評鑑規劃取向與學校課 程評鑑範疇與途徑,以引導課程評鑑概念的再概念化,特別是探究學校課程 方案為焦點的課程評鑑途徑、以學校課程計畫為焦點的課程評鑑途徑、以學 校整體課程發展為焦點的課程評鑑途徑等面向,進而論述如何落實學校課程 評鑑,作為日後更進一步實施教學評鑑、學習評鑑與學校教育評鑑之參考( 蔡清田,2004)。

n893288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體罰身體處分是指通過對人身體的責罰,特別是造成疼痛,來進行懲罰或教育的行為。使人做大量工作、運動、體能訓練,使其身體難以負荷,亦是體罰。

 

n893288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壹、前言

 

n893288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理想的溝通情境:

                    Habermas認為在進行溝通的行動時,常常會因為雙方的不同背 景,而有不同的共識,當不同的共識形成衝突時,往往會導致溝通行動的中斷;因此,若想使溝通行動繼續,必須在預設理性共識是可以達到的前提下,溝通雙方進行 「反覆性辯論」,使其在互相攻錯中消除歧見,重新達成一致性的意見和共識。

n893288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abermas溝通行動理論談教育問題

n893288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效教學

http://www.teachers.fju.edu.tw/files/991/991027PPT-01.pdf

n893288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學者都知道教學的成敗關鍵在於師生互動的契合。過去的講光抄時代,單向的只是教師 教、學生學,至於學生能不能學?如何學?學得如何?教師教完考一考即是教學。教師淪為教 學工具而非教育工作者,教學人人都能教而非教師的專業。 時代不同了、教改的列車已開到 我們的眼前,學生學習管道來自各方,明智已然大開,教育事務已是人人關心的事務,教師們 幫助自己成為有效而快樂的教學者,也幫助學生成為快樂學習者,是我們教師當前最重要的任 務

 

n893288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二)分組討論議題一:健全工程執行環境


n893288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量子領導(quantum leadership),係指領導者在一個變動和混沌的社會,面對各種內外在挑戰,採取彈性、靈活、互動、權變、革新及授權的領導方式,以發揮領導功能和提升組織效能。

 

n893288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量子組織的領導內涵!
全球化組織型態的領導與決策模式

n893288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戶外教學與環境教育 劉世和 碩二研究生

【摘要】 在台灣近年來教育大步開放、改革的過程中,強調教學與實際的生活環境和 經驗相結合,是社會上關切教育的各階層所具有的共識,戶外教育正是切合此項 理念的教學方式。 戶外教育起源於 1930 年代美國的露營教育(Camping education),直至 1970 年代環境問題叢生,隨之解決環境問題的教育也被強調在戶外中實施。戶外教學 一向被認為是實施環境教育最好的方式之一,國內推動戶外相關教育也有好常一 段時間。本文主要在探討戶外教育的緣起、定義與發展,以及戶外教育的主要內 涵和教學方法,讓我們重新思考戶外教學在環境教育中所該扮演的角色。 個人最後提出了當今戶外教育相關例子台北縣「社區有教室」方案教學的 一些觀察與看法,並提出建議,作為實施戶外環境教育發展的參考,期盼戶外教 學真正能為環境教育發揮最大的效果來! 關鍵詞:戶外教學、環境教育、社區有教室 前言 實施環境教育最有效的教學方法,就是在自然環境中教學,也就是戶外教學 (楊冠政,1998)。此外,大自然提供了無數的教學題材,遍佈在各個學科之中。 良好的戶外教學正是形成合情合理之學校教育的方式之一(呂建政,1999)。美 國寇克(kirk,1977)更認為今日環境教育的根源是來自於保育/自然研究運動 (Conservation /Nature Study Movement)和露營/戶外教育運動(Camping /Outdoor Education Movement)(引自楊冠政,1988),由此可知,戶外教學與環境教育之 間的關係極為密切,無論是兩者之間思潮的影響,或是實際教學方法的運用,都 值得從事戶外環境教育工作者去探討。 本文試從戶外教育的源起發展與定義、戶外教學的理論與原則和戶外環境教 學方法等方面去討論,最後針對台北縣「社區有教室」方案教學進行分析回顧, 以幫助環境教育工作者在實際的教學歷程中,建立完整的戶外教學模式,提升教 學的成效。

n893288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民中小學辦理戶外教育實施原則

一、  為落實國民中小學(以下簡稱學校)辦理戶外教育,以擴充學生知識領域、增加學習體驗、整合學習效果、深化認識臺灣,特訂定本原則。

n893288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華民國戶外教育宣言

學習走出課室  讓孩子夢想起飛

n893288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習走出課室 讓孩子夢想起飛

壹、 計畫緣起 自 18 世紀以來,有不少教育學者提倡戶外或自然環境中的學習並指出 戶外教學是一種有效的學習形式,對於學習者的個人成長、社會發展及環 境保育觀念都有重要影響;再者,近 20 年來有諸多學者與專業人力組織投 入戶外教育相關的課程研究與開發,更加確立戶外教育對於學習者具有的 深遠影響與多元效益。有鑑於此,英、美、日等國紛紛以國家層級制定相 關政策並投入資源開發戶外教育課程,例如英國將戶外教育納入正式國定 課程,美國民間自西元 2007 年即開始推動 No Child Left InsideAD,日本則 以跨部會方式推動國小學生五日農村體驗與獨立生活課程。為呼應國際教 育發展趨勢與全人教育理念,教育部於民國 98 年開始補助直轄市及縣(市) 政府辦理校外教學計畫,鼓勵學校發展優良校外教學模組及申請校外教學 經費,讓更多學生有機會到學校外的場域學習。 此外,有鑑於國內教育環境受到升學主義框限,由 11 個全國性的民間 團體組成「優質戶外教育推動聯盟」於民國 101 年拜會立法委員,期盼能 由法律面促成戶外教育的常態發展;民國 101 年 12 月由邱文彥等 60 名立 委連署臨時提案,期盼能整合相關部會資源,共同推動戶外教育政策。隔 年 3 月 19 日前教育部蔣部長偉寧拜會前教育及文化委員會鄭召集委員麗 君,研商推動優質中小學戶外教育相關議題,確立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政策中納入推動戶外教育優質化之方向,並於立法院第 8 屆第 4 會期教育 及文化委員會第 17 次會議由教育部提出「十二年國教之戶外學習規劃進度 期程與未來戶外教育政策」之總體方案書面報告。為此,教育部已於民國 103 年 1 月訂定發布「教育部戶外教育推動會設置要點」,更於同年 6 月 26 日召開記者會發布《中華民國戶外教育宣言》,正式揭示我國推動戶外教育 的新里程。 戶外教育不僅有助於落實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理念目標,亦攸關高 等教育、青年發展和終身學習的品質,更有助於培養領導力與具世界觀的 領袖人才,並和國民體育與健康緊密相關。因此,推動戶外教育的工作不 但需要中央政府各部會合作,更需要教育部跨司署的業務整合,方能展望 未來戶外教育的長程願景和圖像,並進一步深化戶外教育推動工作,盱衡 社會變遷與全球化趨勢及未來人才培育需求教育部責無旁貸。為此,教育 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委請國家教育研究院進行「教育部戶外教育中長程計 畫」暨「戶外教育實施指引研擬計畫」之規劃,以擘畫未來推動戶外教育 之推動政策與具體策略,希冀以系統性的規劃作為施政依據,並連結政府 機關與民間資源共同參與戶外教育推動。 2 貳、 現況概述與問題分析 一、 現況概述 戶外教育在歐美國家教育活動課程裡相當盛行,不僅重視更積極推動 國家層級的戶外教育政策,如英國教育部於西元 2006 年頒布「課室外學習 宣言」(Learning Outside the Classroom Manifesto),美國社會亦積極推動「不 讓孩子待在室內法案」(No Child Left Inside Act),歐巴馬總統也在西元 2012 年接續提出「美國大戶外倡議」(America's Great Outdoors Initiative),讓美 國公民有更多接觸戶外環境的機會,並嘗試透過此倡議為公民創造戶外遊 憩、教育與工作機會,可視為促進自然保育與戶外教育的新世紀方案。 事實上戶外教育在我國教育裡存在已久,從日據時代已有的登山教育 活動,在歷經各種形式的演替內涵逐漸豐富多元,包括登山、遠足、童軍 活動、鄉土教學、自然調查、環境教育、遊學、山野教育等。在不同時空 環境、國際社會思潮、教育理論和思維的發展趨勢下,都會促使戶外教育 的內涵發展在形式、範疇、效益等面向更加多元化。 近年來,隨著教育改革的進行以及社會對環境教育與探索體驗教育等 戶外教育課程的重視,中央部會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交通部觀光局、內政部營建署、文化部、教育部各司署(以下稱 各部會),也陸續推動與戶外教育相關活動,包括走讀臺灣、青年壯遊臺灣、 無痕山林運動、體驗鄉村樂‧校外教學趣、山野教育、環境學習中心校外 教學推廣計畫等,已提供多元的戶外教學場域。各直轄市、縣(市)政府 (以下稱地方政府)相關部門亦推出諸多與戶外教育有關之活動,例如 2013 雲林農業博覽會、閃亮大臺中特色遊學等。此外,各部會亦提出相關計畫 補助戶外教學並支持地方政府所屬學校辦理相關戶外課程,以擴展學生的 戶外學習機會。 二、 問題分析 儘管戶外教育近年來在我國逐漸受到學校教育與相關單位的重視,然 而,相關政策與計畫的推動成果仍未以「戶外教育」之視野進行整合,活 動與政策資源串聯尚未完備,而戶外教育課程優質教學和學習成效,及戶 外教育對學校學習的影響效果等議題也尚未獲得進一步的研究和釐清。 目前國內的戶外教育之所以缺乏整體的規劃與推動政策,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 相關行政支持措施不夠完善與完備 目前行政端面臨最大問題乃現有各級教育單位與學校行政制度法規無 法提供更多資源協助師生進行戶外學習,包括經費短缺、人力不足、沒有 3 專責組織、缺乏相關資訊或資源、戶外教育人員無法獲得學校額外的獎勵 和肯定等,如學校教師辦理戶外教育課程活動時,經常會面臨教學進度限 制及調課不易、學校經費短缺、課程執行缺乏人力、行政程序申請繁瑣、 戶外活動進行之安全及相關法規束縛等問題,造成教師不容易帶學生到戶 外環境進行學習,更難投入心力規劃學習效益較高的多天數戶外教育課 程,這些問題涉及各級教育行政體制中的法規限制,加上戶外場所與教學 資源分散無完整且可遵循的戶外教育辦理流程,無法與既有的獎補助計畫 結合,亦無辦理戶外教育人員獎勵機制等。 (二) 相關場域與資源缺乏連結及合作 學校教師普遍反應不知可去哪進行戶外教育,意味戶外教育的場域資 源並未被整合,且各場域現有教學計畫與資源也未能整合及推廣,如目前 各部會單位所推動的環境教育、海洋教育、山野教育、校外教學、青年壯 遊臺灣等活動皆是戶外教育重要的一環,因此,戶外教育面臨的重要問題 之一,便是為學校師生收集、盤整、篩選及整合可進行戶外教育的優質場 域和專業人力,未來如何盤整這些資源和成果仍有諸多課題需面對。 (三) 風險評估及安全管理機制尚未完善 目前國內尚未針對戶外教育建構一套完善的風險評估工具和模式,因 此學校與相關教育人員在規劃戶外教育課程時便無法衡量、改善和預防進 行課程時可能遇到的安全問題,也無法在意外發生時有適宜的緊急處理措 施,因此風險評估、意外預防和急難處理,即是推動戶外教育時必須面臨 的一個重要課題,因為沒有安全的風險管理與急難處理機制,就沒有高品 質的戶外教學活動,更無法讓學校、教師與家長願意投注時間和經費讓孩 子到戶外進行學習。 (四) 教師普遍缺乏規劃戶外教育課程的專業知能 雖然調查資料顯示多數教師都肯定戶外或校外教學能引發學生學習興 趣、培養解決問題能力並輔助學科學習效果,但多數教師對於戶外教育提 供的學習經驗應如何規劃和評估,普遍缺乏操作實施的專業訓練,目前師 培制度與教師在職研習課程,也普遍缺乏有關戶外教育內涵定義的解釋、 教育價值與教學目標的設定、課程模式的規劃、學科專業知識與戶外教學 的連結、學習成效評量等方面的瞭解和培訓,進而影響戶外教育的課程品 質。因此,如何改變教育人員的戶外教育觀念,提升教師的戶外教學能力 及投入意願尚有許多努力空間。 (五) 偏重戶外活動而忽略戶外教育的課程規劃與優質化 4 部分學校與教師視戶外教育或校外教學為額外的課外活動,認為戶外 教育或校外教學只需將學生帶出學校放鬆一下或體驗不一樣的生活情境即 可,而不需特別課程規劃。但戶外教育是一種強調做中學和行動學習的教 學活動,若希望學生能成為學習的主體並培養觀察力、思考力、創造力、 移動力、反省力等,就必需擴展學習環境並翻轉教學文化。因此,戶外教 育並不單純只有優質的戶外教育課程,而需針對戶外教育的課程規劃、教 學成效評估指標等進行檢視,但目前國內仍未發展相關的課程規劃與評估 模式及工具,如何讓戶外活動轉化為課程並與學校教育相輔相成,使其成 為協助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推展的一環,是戶外教育推動即將要面臨的重 要課題。 參、 規劃理念 戶外(Outdoor)教育乃走出原有的閘門(Out Of Door),進入家戶與 門戶之外的生活世界,進行體驗、探索、覺察、反思的學習,在學習場域 的選擇上,孩子從走出家門(Out Of House Door),到學校學習人類社會的 各項知識和技術精華,再跟著老師走出校門(Out Of Classroom/School Door),走進我國各地親身體驗風土民情之美與山川海洋的自然奧秘,發展 深刻的生活觀點和個人獨特的學習方式。 戶外教育即是讓孩子透過感官與經驗學習,不斷擴展視野和多元智能 的教育理念。推動戶外教育需要全民參與,營造處處可學習的學習氛圍, 創造全民為戶外學習服務的環境。因此我們冀望戶外教育能促進政府各部 門、社會大眾共同為我國教育付出心力,讓教師、家長與民眾成為孩子學 習的陪伴者,讓戶外場域與室內場館之經營者、民間企業、專業人士一起 來提供豐富而多樣化的學習資源。為此將秉持以下理念推動戶外教育: 一、 透過系統性之規劃,完備整體推動機制 推動優質戶外教育涉及多面向之條件搭配,如專業師資除有課程規劃 能力外,需有多元場域資源及行政法規支持的配合;各場域所研發之優質 化課程方案,需有專業師資合作來進行;教師專業成長除透過教學行動, 更需有提供教師磨練經驗的多元場域;而行政支持及家長支援,則是教師 願意帶學生走入戶外的動力來源。 二、 教室內外課程相輔,以促成學習完整性 學校課程規劃以領域學科為範疇,著重學科分化知識概念,系統性的 接觸知識內容,並藉由套裝課程獲取客體經驗、訓練抽象思考、符號運用 能力;而戶外教育課程則強調真實情境中的學習,其中必然是跨越領域學 5 科,為整合知識概念與技能的學習方式,戶外教育以探索體驗為媒介,藉 由直接經驗啟發五感的學習並發展主體經驗,因此學校課室內學習與戶外 課程應是相輔相成並可促進學生學習效益。 戶外教育課程藉由真實情境的體驗探索,有些學習效益甚至優於課室 內學習,例如科學探索研究、歷史文化的調查、學習辨識地理方位、激發 反思寫作與藝術創作等;再者,優質的戶外教育課程規劃,需要包含課程 實施前中後三階段,而課程前與課程後的學習大多需要在課室內實施,於 是學校領域課程連結戶外教育課程,方能提供學生學習完整的知識。 戶外教育亦能呼應未來即將推動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協助學 校落實「自發」、「互動」及「共好」的教育理念,並能引導學校師生進行 自發主動的學習,提供優質戶外教育課程以善誘學生的學習動機與熱情, 建立自信與毅力,涵養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的互動能力,並參與社會、 自然與文化的永續發展。 三、 專業協助細緻規劃,提升戶外教育安全 有鑑於戶外教育對孩子成長發展之影響,而安全是戶外教育課程規劃 的第一優先考量。歐美紐澳政府與民間組織紛紛投入專業人力及挹注經費 來開發戶外教育風險管控之配套措施,包括建立場域安全管理系統、緊急 處理機制、個人安全操作技能及研發安全觀念教育等,讓戶外活動安全管 控日趨完備,借鏡他國經驗並考量我國場域與時空的特性,逐步建立我國 戶外教育的安全管理機制是接續推動戶外教育重要的課題。再者,個人的 安全觀念也是戶外教育安全性的一環,活動參與者對於自我體能極限與技 能的掌握,均可提升戶外教育的安全性,換言之,戶外教育課程即是培養 學生學習自我安全管理及熟練安全地操控技能之重要途徑。 四、 營造友善學習環境,進而鼓勵全民參與 《失去山林的孩子》一書作者查理洛夫在自序中寫道:我們的小孩與 大自然的連結陷入斷裂關係,稱為「大自然缺失症」,但能夠修補這種缺失 的關係,不在小孩,而是我們大人。因此,提供友善豐富多元的戶外學習 環境是政府機構的責任,有鑑於戶外教育可結合環境生態保護、產業發展、 綠色能源、休閒遊憩及地方產業等多向發展,從專業人力、場域資源、法 規制度、行政配套及家長支持方面,皆需要政府機關、民間團體與企業的 參與和投入。如一個優質的博物館課程可以打開學生的學習視野,悠遊在 文化歷史的脈絡中,品味前人知識與生活中的創新;一位地方耆老或農事 達人,可分享人與土地互動的智慧及職業的尊嚴;溯溪、登山或攀岩等挑 戰探索的活動,專業領隊是課程規劃的一部份,更是提升安全與課程品質 6 必要的一環。 五、 連結相關部會資源,擴增戶外教育推動能量 政府機關在過往已提出許多與戶外教育相關的政策、計畫與方案,雖 然這些計畫與方案常以戶外活動的方式推動,但其規劃往往受當時社會各 界的教育需求或因應特定教育議題而提出,因此無法突顯戶外教育的特 質,而需要進一步從戶外教育的觀點進行盤整,並輔以戶外教育理念來檢 視,將既有的戶外教育相關計畫與方案加以連結,強化原有計畫與方案之 戶外活動教育意涵,擴展既有方案對學習效益影響.並將這些資源提供給 學校師生運用。此外,對於既有計畫方案無法解決的戶外教育推動問題, 也應在政策方案盤整的基礎上,針對行政支持、場域資源、安全管理、教 學輔導與課程發展等系統,提出新的計畫與方案,全面提升戶外教育的品 質,以提供優質且多元的戶外教育環境,達到戶外教育宣言中人人皆為師、 處處可學習的戶外教育理想。 肆、 目標與實施期程 一、 目標 依據前述所提戶外教育推動時面臨的困境與所欲達成之願景,本計畫 提出以下三個具體目標,期望能在戶外教育推動計畫中逐步達成: (一) 營造友善安全戶外教育環境 達成戶外教育常態化願景的重要目標,即是營造友善安全的戶外教育 環境,讓學校師生隨時能處在安全的情境中進行戶外學習;友善環境意即 完備教育行政法規與支持措施,並提供豐富多元的戶外教育場所和人力資 源;安全意即建置一套完善的風險評估與急難處理機制,讓師生能無後顧 之憂地盡情學習。 (二) 培育專業優質戶外教育人員 戶外教育優質化有賴學有專業優質的戶外教育人員方能落實,因此提 供完善且多元的戶外教育專業研習課程、工作坊、研討會,並研發優(質) 戶外教育課程參考資料與工具,鼓勵教師成立戶外教育相關專業社群和教 學輔導組織。 (三) 研發優質的戶外教育課程與評估機制 戶外教育的優質化需要一套以學理為基礎的課程規劃與評估工具,以 7 便學校教師或戶外教育相關人員瞭解優質戶外課程的規劃原則、歷程與評 估方法。此外,戶外教育的學習效益與學校正式課程稍有不同,因此發展 一套完善的戶外教育學習成效評量工具,將可幫助教師瞭解學生的學習狀 況。 二、 實施期程 本計畫實施期程自民國 104 年至民國 108 年止。 伍、 執行策略 我國具有世界級的自然與文化地景,豐富的有形及無形文化財與優質 的人才資源,透過「戶外教育」便可將這些豐美的自然與人文社會資源匯 入學生的學習經驗中,培養出更具有本土意識和國際觀的世界公民,亦能 培養國家人才並創造我國未來的國際競爭力。因此,戶外教育也是實現教 育部「培育優質創新人才,提升國際競爭力」目標、營造優質的教育環境、 培育青年成為創新改革的領航者的最佳方式。 因此,為能落實戶外教育的理念與目標,系統性地推動戶外教育必然 涉及以下五大系統包括行政支持、場域資源整合、安全管理、教學輔導、 課程研發,各系統之行動策略說明如下: 一、 行政支持系統 推動國家層級的戶外教育需建構完善的行政配套措施與法令規章,整 合中央各部會現有政策與計畫,及連結地方政府相關局處的行政資源,並 由各級政府逐年寬列經費共同支持,才能鼓勵和協助各級學校推動及落實 優質的戶外教育課程。此外,透過行政支持,各級政府主管業務單位、學 校、家長、民間團體和產業界便可共同支持戶外教育的經費需求,建置安 全、永續的戶外教育支援體系,協助積極推展戶外教育。為此,本計畫提 出以下行動策略,期能支持戶外教育之推動工作: (一) 增修戶外教育法令規章:研修現行戶外教育相關法規如「國民中小學 辦理校外教學實施原則」、「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直轄市縣 (市)政府辦理國民中小學校外教學要點」等教育法規,在各項教育 法令中融入戶外教育精神或關鍵字,以強化相關法規對戶外教育的支 持。 (二) 健全戶外教育推動組織與資源整合平臺:在各級教育單位設立戶外教 育推動會,以協調和整合各種戶外教育資源,未來有機會成立戶外教 8 育研究室,為戶外教育的教育價值及教學效果提供有理論為基礎的實 務研究證據,並協助政府規劃和評估全國戶外教育政策推展之成效。 此外,也建置戶外教育專屬網站與資源資料庫,以整合相關的戶外教 育資源及資訊,供相關教育人員參考和運用。 (三) 強化戶外教育後勤支援:本計畫規劃北中南東四區戶外教育大學基地 學校,提供各項專業服務以協助各區域之各級學校發展戶外教育課 程。此外也擬訂各類戶外教育指導手冊,作為學校端戶外教育課程的 參考。 (四) 持續推動戶外教育相關計畫:持續辦理各項與戶外教育相關的既有計 畫或方案,宣導並推廣前述工作以落實戶外教育。 (五) 完善戶外教育管考及獎勵措施:獎勵推動戶外教育之績優單位、學校 及人員,強化戶外教育績效評鑑與統合視導,以維護戶外教育的實施 進度和品質。 二、 場域資源系統 戶外教育的場域資源包含空間資源和社會資源(含物資與人力),透過 政府力量來盤整與連結並整合中央各部會及地方政府管轄之環境場所和文 化場館,建置與連結不同場域的教學資源,讓教學者了解不同場所可進行 不同類型的戶外學習,也讓相關的戶外專業人士與民間團體能有共同為學 生營造優質戶外教育方案的機會。因此,為提供學校師生多元豐富的戶外 教育場所與相關教學人力資源,本計畫提出以下行動策略: (一)建立政府各級單位場域資源合作機制:戶外教育的推廣首先應整合教 育部內所屬社教場館與相關教學資源,同時盤點行政院各單位的戶外 教育場域資源,並推動教育部與其他中央部會簽署戶外教育備忘錄及 個別合作計畫,以充分運用政府場域推動戶外教育。 (二) 鼓勵學校運用社區資源推動戶外教育:戶外教育應隨著學生的身心發 展階段,從校園和社區開始,由近而遠地進行戶外學習。因此戶外教 育的推動應結合學校校園本身的環境改造計畫,如永續校園與特色學 校,並善用附近社區特有的場所和人力資源,例如社區活動中心、區 域公園或環境學習中心來進行戶外教育。 (三) 鼓勵非營利組織推動戶外教育:鼓勵學校優先運用受政府補助之非營 利組織所辦理的活動進行戶外教育,評估並落實高級中等學校採認非 營利組織之課程與活動作為畢業學分的可行性,如此不但可減輕學校 9 辦理戶外教育的經費與人力負擔,又能為學生創造更多的戶外教育機 會。此外政府應鼓勵並媒合非營利團體認養廢併校區作為戶外教育基 地,以提供更多的場域和課程活動讓學生進行戶外學習。 三、 安全管理系統 安全是戶外教育最重要的關鍵,因此建立戶外教育安全管理機制、場 域與活動安全評估指標與檢核工具及急難處理流程是推動戶外教育時重要 的工作。此外,宣導並加強各級教育人員戶外教育風險管理知能,使其能 夠瞭解如何評估和運用這套機制與工具,以強化各級教育人員評估風險與 處理急難的能力,便能全面提升戶外教育之安全性。因此本計畫提出以下 行動策略: (一) 建立戶外教育安全管理與急難處理機制:研訂一套戶外教育場域及活 動的風險評估指標及工具,以協助學校教育檢核及改善戶外教育的課 程活動和場域中可能隱藏的危險,進行預防式風險評估以確保戶外教 育之安全性。此外,當戶外教育課程發生意外時,也需建置一套能整 合中央、地方、學校、家長及民間各單位之相關人力的安全通報與緊 急支援系統,將意外的傷害降到最低。 (二) 強化戶外教育人員安全管理知能:依據前述建置的風險管理與急難處 理機制,研發並宣導各類戶外教育安全管理檢核工具與安全維護手 冊,作為辦理各級教育人員戶外教育安全管理增能研習的教媒材,以 提升學校與教師的戶外教育安全管理能力。 四、 教學輔導系統 優質戶外教育推動與落實仰賴專業戶外教育人員的培養,及學校教師 對戶外教育的認識、態度和課程規劃、執行與評量能力,因此建立戶外教 育的教學支援與輔導系統,研發相關教媒材與研習課程,完善教學資源與 優良教學範例的共享機制,同時在師培系統中提供戶外教育專業能力的相 關課程,方能培養出優秀的戶外教育人員,且在現行課程教學輔導系統中, 鼓勵有興趣教師強化跨領域的教學輔導能力,建立戶外教育相關的專業社 群與分享平臺,並提供系統性的戶外教育教學輔導研習課程,以便提升教 育人員的戶外教育專業知能,因此本計畫提出以下行動策略: (一)建立各級戶外教育教學輔導機制:透過「教育部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課 務發展工作圈計畫」及「教育部中央課程與教學輔導諮詢教師團隊設 置及運作要點」等法規的修訂,成立戶外教育課程發展的跨領域輔導 10 團隊,培養各教育階段及各領域學科之輔導員,使其具有發展戶外教 育課程教學輔導案例的能力,並辦理戶外教育教學輔導人員專業知能 研習。 (二) 發展戶外教育教學專業社群:鼓勵中小學教師辦理專業學習社群計 畫,以強化第一線教師的戶外教育興趣和能力。此外在各教育階段選 拔學校,建立戶外教育種子學校,作為戶外教育課程發展、教學推廣 以及優質案例整理彙編的重要基地。 (三) 強化各級教育人員之戶外教育教學專業能力:辦理戶外教育課程教學 設計與實務研討會、戶外教育專業知能研習及教學實務工作坊,以提 升現場教師規劃課程與帶領學生參與戶外教育的能力。此外在師資培 育階段,鼓勵各大專院校開設相關課程,以強化職前教師的戶外教育 知能,也是重要的策略。 五、 課程發展系統 戶外教育的核心是優質的戶外課程規劃與教學成效評量,如何讓活動 課程化、課程優質化,即是戶外教育教學規劃的重要核心,因此需研擬一 套課程設計、教材撰寫、方案發展的優質戶外教育規劃指南,同時將十二 年國民基本教育理念融入戶外教育指南,作為學校教師設計課程之參考; 此外發展優質戶外教育評鑑模式,能協助學校及教師團隊檢核戶外教育的 辦理品質與學生的學習成效。為此,本計畫提出以下兩項行動策略: (一) 導引戶外教育課程的優質化:補助發展優質戶外教育課程規劃原則與 範例,同時補助發展優質戶外教育「課程方案發展評估工具」與「學 習成效評量工具」,讓戶外教育相關人員能有一套可以參考的戶外課 程規劃準則,並有一套可以用來評量學生在個人成長、社會互動、人 與環境等面向的學習成效工具。 (二) 強化我國戶外教育理論與實務研究:戶外教育政策的推動與實施成 效,需透過相關的後設評估工作進行確認並協助調整政策推動的方向 和進度。此外,戶外教育是否妥切地結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並確實 落實在學校課程教學中,及是否能有效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和效果等相 關教學議題,也需透過相關研究團隊協助進行評估研究。 陸、 預期效益 (一) 創新學習概念:從教室到戶外都是學習的場域 11 戶外教育最大教學潛力和教育價值即是把學校的概念擴大,把學習場 所擴展到教室外的各類環境,而後善用文化及生態環境本身的潛力,發展 出不同課程與教學型態,讓知識不再侷限於書本上,而能與真實的生活經 驗結合,並透過親身嘗試與探索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同時為學生創造深刻 的體悟與感受。 (二) 呼應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全人教育理念 戶外教育是一項寧靜而重大的教育改革,可以創造讓學生盡情揮灑學 習的天空,不但能補充學校正式課程的不足,也是落實十二年國民基本教 育之全人教育理念和提昇教育品質的積極作法,除了能增進學生的品德、 智識、健體、合群、生活美學的學習內涵,也透過快樂學習而擁抱幸福感, 並呼應世界趨勢和教育變革的嶄新方向。 (三) 為我國建構常態化與優質化的戶外教育 透過五大系統的行動策略及具體行動方案的推展,期許我國在未來能 逐步實踐戶外教育的「常態化」與「優質化」願景,讓學校教育能更回歸 真實的生活場域,統整並深化學生的學習,讓戶外教育成為創新廿一世紀 教育動能以及培養我國國家人才的最佳教育途徑。 (四) 擴大民間組織對戶外教育的參與及協作 透過本計畫有系統盤整戶外教育之相關場域資源,引進民間組織的力 量,結合民間組織的資源,搭建民間組織參與戶外教育之平臺與機制,豐 富戶外教育之內涵與形式,營造我國處處皆可進行戶外教育的優良環境。 柒、 未來發展 戶外教育是一項寧靜而重大的改變,將學校的概念擴大、把學習的場 所拉到戶外,利用文化生態環境或場域,發展出不同的學習型態課程,讓 知識不再侷限於書本上,而是利用真實的生活經驗,透過親身的嘗試與探 索,締造深刻的體悟與感受,讓生態和人文的內涵來豐富孩子的學習意義, 其中包含領域知識的科學、環境欣賞的美學以及生態描述的文學。 讓學生可以盡情揮灑學習的天空,不只是補充學校制式課程的不足, 更是落實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提昇教育品質的積極作法,有助於增進學 生的品德、智識、健體、合群、生活美學、快樂學習的幸福感,並呼應的 世界趨勢和教育變革的嶄新方向。期許未來五年,教育能更回歸真實的生 活場域深化孩子們的學習,讓戶外教育成為改變廿一世紀創新的教育動能。

n893288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摘要

        戶外教育雖在臺灣推展已久,但學校在推動戶外教育時依舊面臨許多困境和挑戰。為此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於2014年委託國家教育研究院研提「教育部戶外教育實施計畫」,期望透過行政支持、場域資源整合、安全管理、教學輔導和課程發展等五大系統15個行動策略、總計48項行動方案,達成戶外教育宣言中所揭示的「處處可學習、人人可為師」的戶外教育願景。本文的主要目標在簡介臺灣推動戶外教育的歷程、以及未來五年的戶外教育實施計畫內容,以便讓讀者了解臺灣最新的戶外教育推動政策。本文並於文末提出建構完善的戶外教育推動機制、以及設立戶外教育研究室進行實務研究等建議,作為未來推動工作的堅實基礎。

n893288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班級經營的問題與策略  PDF 檔請GOOLE搜尋

 

班級經營的範圍,包含人、事、時、地、物,也包括教、訓、輔與總務工作,是故其範圍極其廣泛,凡是與學生學習活動有關聯的事務,均是班級經營的內涵,從班級經營的定義,及國內外相關學者看法,班級經營的內涵不外下列七大部份:教學活動的經營、訓育工作的經營、輔導活動的經營、情境規劃的經營、行政事務的經營、人際關係的經營、親師溝通的經營等,茲分別說明如下:

n893288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草案如連結

www3.chjh.tn.edu.tw/post50/upload/資料組/附件2.docx

n893288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試題題目】教育指標(educational indicators)可用來了解教育發展現狀、診斷教育問題以及評估教育績效。請就學校中的「學生輔導」面向,列舉三項「關鍵指標」(key indicators),說明指標名稱與內涵,並闡論學校在這三項指標追求「卓越」表現的具體作為。

【參考解答】

n893288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